收到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工系的录取通知书时,来自甘肃农家的吕小英还对“社会工作”一无所知。没想到,这一次“误打误撞”,让他与社工专业“一拍即合”。
开学的新鲜劲儿一过,有些同学就开始商量“逃离”这个没什么“钱途”的专业。面对其他人转专业,吕小英格外坦然:“既然选择了,错也要错到底。”
大学几年,吕小英没逃过一次课。在实习最难熬的时期,他也没想过放弃。
大三时,吕小英到湖南爱弥尔智障人士发展协会实习。他的任务是帮助成年智障人士进行职业重建,就是帮成年智障人士找工作,并带着他们完成工作。
于是,在长沙最炎热的季节,吕小英逮着个包装公司就“硬着头皮”去给协会的智障人士找活儿干。他常常要看别人脸色,甚至有公司老总皱眉问他:“你是来开玩笑的吗?”
虽然“想死的心都有了”,但吕小英还是咬紧了牙关。一个夏天过去,他终于拉回一单做筷子套的活,可难题还在后面。教会智障人士这道简单的工序,花去他3个月时间。智障人士做手工活很慢,眼看工期将至,吕小英只好亲自上阵。每天早上7点开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那段日子,吕小英每天能做1.5万个筷子套。顺利交工后,其他包装公司看到成品,主动联系吕小英。“当时太激动,握电话的手都在抖。”
有人劝他,放弃这“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吕小英只是笑笑:“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心,这就够了。”
大半年过去,智障人士对吕小英的态度从害怕和抗拒,变成“一口一个吕老师、英哥,可亲热了!”
一年后,吕小英转行做了厨师,但“缺点什么”的感觉让他很快又干回了“老本行”。
来到成都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后,吕小英接到了芦山地震灾后社工服务的任务。他匆匆收拾行李,一头扎进芦山清仁乡仁加村社工站,一直干到现在。
在震后的芦山仁加村,学龄前儿童教育是个大问题。在社工站的帐篷里,吕小英成了150多名学龄前儿童的“头儿”。家长都说,“把孩子放在这里3个月,比在幼儿园3年还强。”
除了开心,吕小英还收获了责任和担当。虽然收入不高,但社工的职责却提醒他坚持下去。“明年这个时候我应该还会在这里,我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微寄语
期望与志同道合的同仁益路同行。
实习生 袁贻辰 本报记者 黄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