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北京社区青年汇︓

青年社工搅动一池活水

孙庆玲 本报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24日   01 版)

    “青年汇是一个平台,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青年汇是个大家庭,有爱,有归属感。”2013年,350家青年汇在北京各个社区扎下了根,全年组织各类学习培训、志愿服务及文体娱乐等服务青年的群体性活动5512场,参与人数13万人次。

    做这些工作的,是一个新兴的职业——青年社工。“总干事+专职青年社工+志愿者”是北京团组织在建立社区青年汇时配备的骨干工作团队。组织年轻人喜欢的活动、解决年轻人遇到的问题、给年轻人提供交流的平台,他们是为别人服务的人。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的几位优秀社工。

    社区孩子的好老师

    “去年,顺义西辛第一社区的青年汇刚刚成立,也是在那时我机缘巧合地加入了青年汇。最初大家对青年汇并不了解——挨家挨户发通知时,社区居民都很警惕;青年参加我们筹办的活动时也小心翼翼,怕会有什么额外收费等等。”北京顺义西辛第一社区·青年汇专职社工张迪说。

    后来经过调研,张迪了解到,社区内多数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小学生放学早,放学后将近两个小时无人管,放假后孩子在家没人教,这是许多父母的心病。张迪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推出“课后伴读圈”活动。

    “报名当天上午,人数就爆满。”谈起这个活动,张迪面带笑容,“这也是我现在付出心血最多的一个活动。现在班里有65个学生,调皮也好乖巧也罢,我很爱他们!”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一个周五下午来到了西辛社区,这天孩子们放学较早,没去培训班的孩子就被接到了青年汇。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一进门就兴冲冲地扑到张迪面前,甜甜地说:“张老师,你一会儿帮我改家庭作业吧!”话还没说完,张迪身边就围满了这样的小学生。

    “青年汇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是我们的态度、热情、努力,他们完全不陌生。他们也许不关注你是什么人,但是他们关注你做什么事。”张迪说。如今,张迪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好老师,也是孩子家长们交心的好朋友。

    年轻社工“曹大妈”

    她是位“80后”女青年,却被人亲切地称为“曹大妈”;她来到青年汇不足一年,却获赞誉无数。她就是北京朝阳区常营地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青年汇专职社工曹雅芳。

    2013年8月,为辅助参加成人高考的社区青年而成立的“新青年学堂”在社区服务中心正式开课。“当时天气炎热,大家都愿意躲在空调房里,但新青年学堂的学生不能,他们得为梦想奋斗。他们大多是中学、大专毕业,考上大学是他们的梦想。”曹雅芳的打算就是,“做他们圆梦路上的助推器。”

    每周六上课,曹雅芳都会在周四联系好授课的志愿者。到了周五,给同学们发送短信提醒课程和天气,为同学准备防暑降温的应急药品。

    “我怕他们忘了来上课!如果有了成人考试方面的最新消息,我也会第一时间告知学员,提醒他们不要错过重要的程序。”临近考试时,曹雅芳还给学员开起“小灶”班。

    点点滴滴的付出,让青年汇有着家一般的温暖。在几个月的相处中,曹雅芳和新青年学堂的各位学员都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感情上,他们遇到问题都会来找我。当然我遇到了困难,也愿意告诉他们,让他们给我支招儿,这就是将心比心吧。”

    成人高考结果出来那天,曹雅芳开心地哭了——全班共67名学员,其中43名参加成人高考,全部都考上了大学。在半年多的社工工作中,曹雅芳联系了814名青年,QQ群成员392位,办理青年汇优惠卡405张,举办青年感兴趣的活动100余场次,服务青年4500余人。回顾这些数字,曹雅芳百感交集,感觉青年汇不是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她很年轻,但她照顾我们就像妈妈照顾宝宝一样,无微不至。所以我才给她起了个外号——曹大妈。”第一届新青年学堂的学员胡捷开心地说。

    社工督导亦师亦友

    大方得体的衣着,简单干练的短发,亲切自然的笑容,温和平静的话语,北京厚德社会工作事务所督导宋丽娟身上有种特殊的亲和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宋丽娟,曾在香港从事近4年的社会工作。从社会专业学生,到一名普通社工,再到总干事、督导……一路付出,也一路收获。“做社会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是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宋丽娟坦言,“我帮助别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潜力,我喜欢做社会工作。”

    去年,宋丽娟来到北京,依然选择从事她热爱的社会工作,负责对青年汇社工的督导工作。“我负责督导的社区青年汇分布在海淀区的西片和北片、丰台和石景山3个城区,共计52名社区青年汇专职社工,平均年龄28岁。”

    “第一次督导会我了解到,绝大多数专职社工都不了解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不知道什么是社工元素,更不知道怎么用社工方法开展工作。面对这样极其缺乏专业认同的处境,直接教授专业知识和技巧很可能会事倍功半。”面对这些难题,宋丽娟回到一个社会工作者最基本价值理念来寻找答案:提供任何服务都一定要从服务对象的需要出发。她不断思考和观察社工需要是什么,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督导协助,然后一步步地将社工专业知识渗透到他们的工作中。

    在这样一个互助的过程中,社工们和宋丽娟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最初在社区里开展工作时遇到许多挫折、质疑和委屈,社工们也愿意向宋丽娟倾诉。如何处理疏导社工的负面情绪,也成了宋丽娟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时我做的最多的就是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去专注倾听和陪伴,鼓励他们。”

    宋丽娟很认真地说,青年汇是特别有意义的组织,很接地气,能够真正化解好多社会矛盾和负能量。宋丽娟的家人都在外地,但她希望继续留在北京,为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的道路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孙庆玲 本报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4月24日 01 版

三联24小时书店揭牌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朴槿惠通电话
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天津高校师生:借书量少了 阅读量多了
青年社工搅动一池活水
我国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
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驱动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图片新闻
杜灿灿:因灾难找到人生方向
吕小英:做社工收获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