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谁能想到种地还能这么种?”一家园艺公司的技术员谭保林突发感慨。
这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业内人士,看到的是连接着草莓盆栽的一条条管道、一个个水箱,闻到的是一阵阵扑鼻而来的香气。这样的种植模式,用行话来说是“无土立式栽培模式”,换用文艺范儿的词就叫“草莓天瀑”。
在第二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的农业艺术展区,像草莓天瀑一样,红花草莓、花叶生菜、白色茄子等,众多运用新技术培育出的农作物品种让人眼前一亮:
5岁半的鄢一铉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展区。“青菜、胡萝卜、丝瓜、南瓜”,在父母的帮助下,他认出了饭桌上的蔬菜。
游客王先生带着85岁的母亲前来参观,长在农村的他体验过辛苦的农活儿,但一见到展区内的农作物,他感慨:“这是艺术品,和自己种的不一样。”
事实上,此次农业嘉年华展出的、有科技含量的农作物,大都采用无土栽培的培育模式。无土栽培又分为无基质培和基质培,其中,无基质培采用的是水培、雾培等,基质培则包括沙培、珍珠岩培、草炭培等方式。
谭保林所在的公司为此次农业嘉年华提供技术支持。在他看来,国内市场的有机蔬菜门槛较高,一些农民难以独立生产,但通过水培也能生产出高标准的绿色食品。他就曾在山东培育出了“水培韭菜”。“水培韭菜能够避免韭蛆的产生,山东省有一个县就学习了这种技术并大量生产。”
“水培确实能够生产出最标准的绿色食品。”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米国华证实了这个说法,“水培的流动培养利于植物的生长,相较于土培更健康、安全。但从生产角度看,水培营养液的控制、运输等成本较高,因此更适合价值较高的作物。”
谭保林也坦言,现阶段雾培、水培侧重于技术展示,暂时没法在农村迅速普及。目前,可操作性最强要数展区内的基质培,“它的成本较低,且透气性好,其中的珍珠岩、草炭都是无营养无病菌的。”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任图生认为,基质培能够使土壤的养分、水分、环境变化缓和,且栽培技术不复杂,容易掌握,目前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的无土栽培方式。
面对这些现代技术,谭保林本人也经历了从“不信”到“信”的转变。他是一名普通农民,不觉得“洋技术”能种出好作物。直到有一天,他跟随中国农业大学一位教授做科研时,“教授让我在晚上把滴灌的阀门打开。第二天,土都湿了,而且不像水漫灌溉的土质较硬、会结块,滴灌后的土质很绵软。从那时起,我被事实征服。”
谭保林曾跟着教授们到日本、荷兰观摩、学习。“西瓜长树上,当时我太惊讶了。”他亲眼见到现代农业让作物品质好、又环保,还帮助农民增收,而科技的普及恰恰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减少农民的投资风险。“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时间,但我很乐观。”谭保林说这话的时候,展区内人越来越多,父女、退休老人结伴而来,纷纷在作物新品种、科普知识牌前驻足。这一刻,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种庄稼”了,而是一起观赏,美化,环保,教育。
看来,农业嘉年华的主题“多彩农业,点亮生活”,真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农业的意义不仅在于供给,还能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卫诗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