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这个老姜不够辣

李斐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30日   10 版)

    我见过的很有意思的一位采访对象,是在北京菜市场卖姜的姚启中。他的故事不复杂,只读过小学的他在卖姜的时候,生生翻破了一本字典,写下20万字的日记,他说这是他写给孩子的“家族史”,没人给他这样穷得叮当响的小人物立传,他就自己写,留给未来作个纪念。

    新闻故事就这么多,可背后故事要多得多。卖姜叔朴实简单,那时候他还不太会用手机回复短信,隔着电话听到他大声喊着跟记者约定的见面地点——菜市场进来,卖布的对面。

    但当我真的见到卖姜叔时,开始感到这个故事里一丝细微的诡异。不知道为什么,他似乎非常善于跟媒体打交道。比如第一次见到我,他就非常老练地伸出手,大力地握手,仔细询问了我的单位,还郑重其事地问我要了一张名片,认真地揣在兜里。

    在他所工作的菜市场,每个人都以自己卖的菜命名。所以在这儿,他的名字叫做老姜。他每天蹬好几个小时的三轮车,到城里的菜市场卖姜,无论冬夏,风雨无阻。

    在菜市场,我看到有扛着闪光灯的,有抓着录音笔的,外景主持把话筒伸向老姜,他就拿出日记,对着镜头边展示边接受采访。

    我打算沿着老姜每天卖菜的路线走一次感受一下。 我试着从菜市场换乘公交车去他家,可走到半路我就快要投降了。窗外是越来越稀疏的楼,间隔越来越远的公交站,这个几乎接近河北省的地方似乎连地图的比例尺都变小了。沿着起重机吊起钢筋的建筑工地走,我终于找到了老姜的家——3间用报纸糊着玻璃的小平房,门口的三轮车上还晒着姜。

    在这个连面条都要按根数着吃的家里,床底下放着一整箱瓶装矿泉水。我知道老姜连十几块钱的棉拖鞋都舍不得买,那么这一箱子矿泉水显然是咬了牙买给记者喝的。我开始为他感到心疼。

    果然,他一回到家就热情地招呼我喝矿泉水,自己却舀起自来水大口喝。因为家里来了记者,他还突然叫住了正在写作业的女儿,把全家人召集到小房间里,好方便我随时提问,有问必答。

    我觉得有点尴尬,采访只好这样继续。原来,在我之前,住在菜市场附近的美联社记者买菜的时候遇到正在写日记的他,觉得他很有意思,就给他拍了照片,把他写进了新闻里。后来他就出现在一篇又一篇的中文报道里,还上了电视。

    他把3间平房的其中一间打扫成专供采访的房间,3面墙上用胶带密密麻麻贴满了学武术的儿子获得的奖状、照片,采访过他的记者名片也被整齐地摆在一起,贴在奖状的旁边。

    尽管渴望采访,老姜毕竟还是菜市场的老姜。他并不像是公关公司精于营销,也不像演讲家一样懂得说出漂亮话。可让我意外的是,他常常说着说着就蹦出几句毫无瓜葛的套话。我问这从哪里学的,他说,到处学习,商店里卖的贺卡,电视里的广告词,甚至墙壁上写的大标语,只要看着好听,就把它记下来留着用。

    我被老姜的“语言实用主义”逗乐了。毕竟,大夏天的说着话突然有人回复你,“新年的雪花带来最美的祝福”,那一幕还是蛮喜感的。

    但这短暂的喜感很快被现实粉碎。似乎厌倦了采访的小女儿很不高兴地坐在板凳上扭来扭去;赢得了满满一屋子奖状的小儿子一直沉默地抱着膝盖埋着头,用手指在地上画圈圈。屋子里只有老姜在大声地说话,说他“北漂”多辛酸,说他如何梦想着有一天孩子们都能“咸鱼翻身”,他神采飞扬地挥着手臂大声宣布,等这本20万字的日记出版了,他打算取名叫做——“我的未来不是梦”。

    听他说话的时候,埋着头的小儿子偷偷抹了抹眼泪。后来我遇到了刚上完晚自习的大儿子,聊了一会儿我才想起来问,你明年要高考了,可没有户口你能在北京考试吗?突然我们都陷入了沉默,过了好久他才回答我,是呀,以后是什么样子还不知道呢。

    告别的时候,他们一家坚持要送我到车站。走在路上我开始为这个选题感到迷惑:每一个记者的到来都似乎给老姜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可没有一个记者是他的救世主,谁能真正帮到他,让他走出困境呢?

    公车到了,临别的时候,老姜又老练地跟我握手,说欢迎再来。我突然意识到他往我手里塞了东西,展开一看,居然是一张崭新的100元。我像触电一样把钱塞回他的手里,他却捏着钱说,害我跑了这么大老远,本来应该打个车的,这是“车马费”。

    我迅速跳上车,隔着玻璃跟他挥手告别,避免他把钱再次塞给我。渐行渐远的路上,我感到难言的压抑——第一个想塞给我车马费的人居然是这世界上最需要钱的人,一个平时用塑料袋当钱包、装着鼓鼓一包三五毛零钱的人。而一开始连“机会”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老姜,他又怎么会知道“车马费”这个词?他是怎么学会了这些“公关技巧”?想想真是令人痛心。

    稿件刊发后,老姜似乎越来越火。后来有天我收到一条短信,开头居然是“送呈李斐然台亲启”,吓了我一跳,仔细一看后面写着“卖姜叔的书出版啦!谨定于×月×日姚启中举行新书发布会,敬请光临”。我看着短信笑了起来,这保准又是在别人的喜帖上学来的“有用的句式”。

    后来,我看到他在央视新闻里,对着镜头几乎哭着说,“我的未来真的不是梦”。可我却陷入更痛苦的矛盾——新闻报道帮他成了“明星”,甚至出了书,但这能帮他解决真正的问题吗?更可怕的是,眼下一时的“成功”,会不会让他更加坚定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公关技巧”的有用性呢?如果当初美联社记者没有去买菜,没有被聚光灯照射到的老姜和老姜们,又该怎么办呢?

    我最终没有去参加他的新书发布会。

李斐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4月30日 10 版

“钉”在急诊室的599天
这个老姜不够辣
拿个半斤八两的东西说事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