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Google眼镜的李志飞,用右手向前推了一下眼镜,问道:“附近的川菜馆。”一两秒钟,大屏幕上显示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附近一串菜馆名字,包括距离、电话等信息。
他接着又发问:“请问到天安门怎么走?”地图随即在屏幕上出现。
这是李志飞在5月11日“X创新开放日”上展示在GoogleGlass 上中文语音搜索“出门问问”的应用。李志飞博士曾在谷歌总部担任科学家,开发了手机离线翻译系统。2012年回国创业后,打造出第一款通过汉语语音输入进行操作的搜索工具。
“X创新开放日”由互联网X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举办。互联网X实验室是由互联网领域尖端科学家、科技企业家、研究者和媒体人士等共同组建的,希望发现互联网前沿创新成果。
首次开放日之所以围绕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互联网与脑科学等新领域进行探讨和交流,是源于互联网X实验室提出一个议题:面对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展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国应启动 “互联网X大脑”计划,建立互联网与脑科学前沿研究平台,吸引不同领域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和成果交流,在互联网与脑科学,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前沿创新成果。
多家大公司加入人工智能战团
一场人工智能大赛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互联网进化论》作者,互联网X实验室创始人刘锋博士对这些挑战大脑的前行路径进行了梳理。
2011年以来,以吴恩达博士为主导的Google X实验室实施了“谷歌大脑”工程,通过1.6万片CPU核处理器、10亿个内部节点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用于模拟人类的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深度学习等神经网络技术和观看YouTube视频等方式,不断学习识别各类事物。“大脑”分析了1000万帧从YouTube上随机抓取的图片,经过10天的运转,“大脑”终于认识了什么是猫,并从接下来输入的两万张图片中准确找出了猫的照片。
2011年2月IBM 计算机“沃森”(Watson) 在美国热门的电视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战胜了两位人类冠军选手,自此之后,“沃森”(Watson)不断发展,努力从每一条线索和每一个正确答案中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智慧。IBM已经投入10亿美元研发,希望利用沃森系统理解自然语言,不断进行交互学习,最终将能媲美世界上最复杂的计算机——人脑。
除此之外,2012年奥巴马政府启动了长达10年的人脑研究项目,绘制大脑图谱;同时,“人类大脑工程”已入选欧盟旗舰技术项目,获得欧盟10亿~20亿欧元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在2018年前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意识和智能的人造大脑。欧美两个宏观“大脑计划”的推出,将极大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被誉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最宏大的研究项目。
李志飞在演讲中,也提供了近期一系列与“大脑”有关的动向。谷歌先在2013年3月用50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语音识别技术公司,12月连续收购了8家机器人公司,2014年1月以6.5亿元美元收购了一家50多多人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Facebook从2013年8月开始,也陆续收购了机器翻译公司、人工智能公司等。
“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下一步的热点将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转移到正在酝酿中的‘互联网智能化’风暴和‘互联网大脑’的建设中。”刘锋因此提出,我国应当启动大脑计划。
视觉处理将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先突破点
5月17日,一则消息引发了诸多关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吴恩达(Andrew Ng)加盟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百度将投资3亿美元在硅谷建立一个新的研发中心。一直关注人工智能研究进展的中国经济网经营顾问杨静认为此举是“百度大脑”向“谷歌大脑”全面宣战。
前不久百度技术开放日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透露,“百度大脑”项目已经启动,用技术模拟人脑思维,现在大约已经相当于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随着计算成本的飞速下降和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未来十几二十年,这样的大脑或许比人脑还要聪明。”
在5月11日的“X创新开放日”上,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余凯的演讲题目就是《详解百度大脑计划》:“从去年开始,我更多的精力放在图像处理问题上,我认为摄像头将来会成为人连接世界重要的入口之一。”
百度大脑是百度人工智能的产品,融合了深度学习算法、数据建模、大规模GPU并行化平台等技术,实现了实时学习和成长,余凯透露目前已经拥有200亿个参数,构成了一套巨大的深度神经网络。处理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去年百度对于全年网络搜索排序的质量提升很大,这就是直接把深度神经网络用于智能处理的一个成果。
余凯说,视觉处理将成为人工智能的最先突破点,因为对于人类大脑,90%的信息来自视觉。他介绍说,目前百度对于视觉识别,已经有涂书笔记、百度翻译、百度魔图、百度实物翻译等多个应用,对于外形固定的物体,视觉处理技术基本解决,但是对于一些外形会改变的“非刚体”,技术难度较大,但他相信,这些技术5年内将会解决。
人工智能还不涉及情感
肩负使命的机器战警,图谋统治人类的机器人领袖,甚至是与小主人力争大人宠爱的机器小孩,这些已经具备高度思维能力和人类情感的机器人,是科幻作品中常出现的角色,也是人类对机器一旦具有情感后的担忧。
甚至美国的发明家和思想家雷·库兹韦尔在畅销书《奇点临近》中,明确写明在2045年人工智能将会完全超越人类智能,人类历史将彻底改变。由于雷·库兹韦尔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尖峰地位,这个预言让许多人对机器一旦拥有思维和情感感到恐惧。
已经能让计算机较高精度识别汉语的李志飞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人会每天跟一个机器人聊天,也就是说他并不是需要机器人有情感,但是需要机器人为他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同样持人工智能并不需要机器人情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计算组创始人陈云霁展示了我国“寒武纪神经网络计算机”的研制进展。之所以选择以一个地球地质年代命名,他这样解释:“寒武纪是生命进化最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机器智能爆炸性增长的时代。”
年轻的陈云霁研究员近五六年都在从事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目前研制的芯片可以支持不同神经网络的算法,性能是目前CPU的100倍,而功耗只是CPU的1/100。寒武纪神经网络超级计算机比现有的超级计算机处理人工网络快1000倍。
陈云霁说他的理想是往强人工智能方向走,至于机器到底有没有感情,到底有没有思维这些问题先不关注,只是让强人工思维帮助我们思考,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足以使得我们生物进化有一个上升时期。
在被问及“强人工智能”和“非强人工智能”的分界上时,陈云霁表示当机器拥有一个10岁或者15岁人能够有的接近认知的能力,就可以说这是强人工,与是否有感情和思维无关。比如给这个机器一个高考卷子它能考上清华,那么它就具备强人工这样的能力。
对于“互联网X大脑”计划的提出,刘锋希望这个研究能够为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的结合、图像识别、声音识别、大规模知识库、机器学习算法,并行计算带来帮助和推动,同时对神经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