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大二学生魏晓楠的肚子已开始咕咕叫,但她并不着急起床去买早餐:“我昨晚已在一个微信平台上订了早餐,一会儿就会送到宿舍来!”
魏晓楠口中的微信平台,是指刚开业一周的“小二服务”微信公众号。“学生只需关注这个微信,回复‘我要吃早餐’就可以订餐。我们再把早餐送到宿舍,加收一元钱。” “小二服务”的当家掌柜、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纺织服装系学生庞涛说,目前该平台每天约有20份订单。
打开手机动下手指,一日三餐就有人送到宿舍,这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日常状态。这种通过微信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送餐上门、代领快件的服务,因其服务距离从校门口到宿舍、教室多为约1000米,所以又被称之为“千米经济”。
“千米经济”在全国日益风靡。天津大学学生燕鹏创建的“懒人早点”微信平台早在2013年就已启动,每天约有30份订单及200元左右的营业额;湘南学院大四学生周文军也于去年搭建了“在线点餐”网,每天约有200份订单;武汉大学学生毛辉亚带领的创业团队则另辟蹊径,在网上开了主销零食的“武大郎的店”。
武汉大学大三学生彭岩周末两天未出宿舍,基本上是靠“武大郎的店”养活的。“自己出去买饭,还要换衣服化妆,好麻烦!”彭岩说,在该店下单后一小时内零食就会送到宿舍楼下,很是方便。
除了“吃”这件大事,代取快递也被“千米经济”收入麾下。
“快递公司通常将快件送到学校统一的收发点,很多同学因距离远或者有其他事来不及取,就很麻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学生会生活部部长高毓玲说,今年院学生会和学生事务服务中心“WeYes”微信服务团队推出了“航宇跑跑”微信平台。“同学们回复微信就可让我们代取快递。每天约代取快递50件,最多时有80多件。”服务团队负责人侯朋伟介绍。
“千米经济”盛行于各高校并非偶然。“爆炸式跃进发展的信息交流平台的出现,保证了消费者的需求能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传递出去。加上高校相对较封闭独立,商家的触角难以深度触及每个角落,学生很多需求很难即时得到满足,‘千米经济’恰好迎合了学生因高校地缘和政策限制所产生的需求。”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哲学博士郁之虹认为,“千米经济”的创业者多为在校生,说明其有敏锐的商业触觉和创新意识。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吴慧平说:“能利用便捷的通讯手段节省时间与精力,谁不愿意呢?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她担心“千米经济”也会产生些负面影响,可能使一些大学生的生活圈更窄,不利于其社会化。
“学生偶尔有这样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依赖这些服务,意味着放弃锻炼自己,拒绝成长和融入社会。”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学研究所所长胥青山认为,“这也会让学生觉得什么都能用钱买到。”
“现在许多大学生被过分呵护,精神上比较懒惰。”厦门大学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洪才说,过分依赖“千米经济”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
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马逸风喜欢隔三岔五在网上订餐,他觉得这并无不妥。“相信很多人都叫过外卖,为什么大学生叫个外卖就会引起诸多担忧呢?”
“我们都存在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大学生都应该健康活泼、积极进取,才不负社会重托。但部分大学生的表现有时的确令人失望,这种失望又折射出大众将大学生幼稚化的心态,认为大学生不具备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因此他们的举动稍有差池,便有各种分析责问。”如今,80后的郁之虹在大学里担任讲师,作为“过来人”她表示很理解学生。
陕西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郑钧则是个公认的“勤奋小伙”,大学四年里从未叫过一次外卖,或叫别人代取过快递。“很多同学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时懒得去买饭取快递,我很理解。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早就习惯了什么事都自己做,男儿当自强!”
胥青山认为,大学是学生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大学生们应在实践中多历练自己,能自己做的要自己做。“学校操场上应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同时,校方要下真功夫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