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5月3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唯有对文化传统的坚守,才能使自己的心灵永远丰满

舌尖上的海外中国节

燕海鸣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30日   12 版)

    又临端午节,听朋友们感慨,如今的传统节日,除了吃之外,还真想不起其他节日要素了。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看来已被一两种美食所裹挟,丧失了原有的味道。

    听着这些感慨,我也有另一番感触,即便是所谓的节日美食,真的能够代表节日的传承吗?这些食物不过是人们在超市里挑选而得,除了春节包饺子算是亲自动手之外,很少有人能自己制作传统食品了。同样是吃,自己做和在超市买,也是两种不同的过节境界。

    在美国生活学习过几年,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很多传统文化的要素却在海外的华人社区中保存了下来。每逢春节,当地华人群体组织的联欢会中总会有舞龙、武术、传统舞蹈等表演,参加表演的大多是中小学里的华人子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家长多数为第一代移民,这些人出国前是同龄人中最西化的群体,而出国后,反倒较国内人更注重子女的中国文化教育。以华人社区为核心的群体活动,也多以子女的中文、手工艺、武术等课程教学为主流。

    更能代表文化传承的,是新一代的留学生。在很多人眼中,这些80后、90后都是一口洋文,天天麦当劳、星巴克的西化分子。但至少就我观察来看,这一代留学生成了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承人。典型的例子是,传统佳节里亲自制作传统食物。

    拿一所美国东部名校为例,每到传统节日,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会形成若干小群体,相约一同制作佳节食品。小城里有两家东亚食品超市,每到过节都会应景地进一些食物原料。在端午节,糯米会摆放在超市入口最显眼的地方,棕叶成捆成捆地卖掉;到了元宵节,制作汤圆皮的江米粉也颇受欢迎。

    买了原料,便要呼朋唤友,开个包粽子派对。一个群体中,总有那么两三个凭着往年的经历,掌握了高超的粽子制作手法。派对的开始是老手教新手:如何把棕叶卷成倒三角,放多少糯米,什么时候放馅料,如何折叠乃至最后怎样捆绑棕叶,这些技术细节往往会在欢声笑语中被大家掌握。包粽子也成了朋友之间的竞技场,谁包的好,谁包的快,都是竞争的内容。

    馅料能够体现南北的差异,很多北方同学甚至不知道粽子里面可以放肉馅。南方人主持的聚会上,主人总会提前把五花肉炖好,切成小块。枣泥、豆沙等甜馅也是自己做的,香甜可口的馅料,能够体现出制作者的手艺。

    如果用普通锅,粽子需要煮的时间会很长,所以要想当晚就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高压锅是必需品。主人早有准备,美国超市中高压锅不容易找到,不少人手中的高压锅都是从国内空运而来。

    出锅是考验技术的最后一关,有的人虽然包出了好看的造型,却因为没有扎紧,导致棕叶散开。因此,当你把品相完好的粽子的绳子解开,吃到亲手包出的成果时,享受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学到一门新技术的喜悦。

    在美国,这些在国内家中菜都不会炒的年轻人,却做出了连父母一代都不会想到去做的事情——亲手包汤圆、亲手包粽子、亲手做月饼。在那里,继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成了许多留学生都非常看重的一种文化责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可能很粗浅,但背后却是朴实的热爱之情。

    对当地人而言,脏乱差的唐人街曾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代表;而今天,这一代的海外华人,正在以其巨大的使命感和热忱之心,实践着对中华文明之美的坚守,改变着中国人的形象。做美食、教中文、演奏乐器……多姿多彩的华人社区被这群年轻人激发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们知道,无论最终是否回到祖国,唯有对文化传统的坚守,才能使自己的心灵永远丰满。

    端午将至,向每一位坚守传统、传播传统的文化使者致敬。

小城蒙波斯的安闲自在
夜酌塞维利亚
舌尖上的海外中国节
贝伦飘出蛋挞香
北京的声音
古井贡酒 年份原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