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生活·考场内外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940万名高三毕业生经历了一场“最重要的考试”。和他们战斗在一起的,不仅有老师、家长,还有警察、医生、的哥,甚至广场舞大妈。
有媒体报道,高考期间的种种“禁令”让人匪夷所思:为了学生能集中精力温习功课,中老年妇女夜间爱跳的广场舞被禁止了,工地不许发出噪音,警车和救护车也不许鸣笛。有些家长组织起来阻断交通,迫使私家车绕行,公交车在考点周围甩站——许多人的生活都被迫进入非常规状态。
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已年满18岁,在法律意义上已经是个成年人了。然而在6月7日、8日这两天,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依然像是在照顾无法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小孩子,午睡睡过了头有出租车打着双闪闯红灯送去考场,忘记带准考证有警车开道护送回家去取……这样的呵护无微不至,但也让人有种隐隐的不安:连带齐考试用品准时到达考场都做不到的人,即便考了再高的分数,又能怎样呢?
独立生活·社会实践
三天两夜的独立生活对小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据报道,福州某小学设立社会实践课,孩子们要离开父母,自己生活51个小时。期间他们将完成形体塑造、跳竹竿舞、抖空竹、磨豆浆、烤地瓜、叠军被、开篝火晚会、瞻仰烈士陵园等活动。
和孩子们的兴奋不同,一些家长从知道消息的那一刻就陷入了焦虑。他们担心孩子夜里着凉,不习惯在公共浴室洗澡,不会根据气温增减衣服,不会扎辫子。
校方表示,组织这样的社会实践是顶着巨大压力的,希望给孩子一个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机会。平时很优秀的孩子,出门在外可能手足无措,或者不懂得集体生活、团队合作,这样的能力缺陷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
孩子学习独立生活的过程,同样也是家长学习放手的过程。有专家认为,独立生活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绕过的一门课,国外的家长是让小孩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中去学习,而我们却是到大学甚至工作后才去补这门课,这显然是不对的。
独立生活·捆绑就业
为了避免“毕业就分手”,很多大学生情侣在找工作时选择了共同求职、捆绑就业的方式。
愿望虽好,但终究敌不过现实残酷。就业市场本就竞争激烈,同一家用人单位能同时提供适合两个人的工作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很多用人单位对“情侣档”本就比较排斥,担心大学生情侣进入企业后会公私不分,把家事带到公司,把公事带回家,不利于职场发展。
有专家建议,大学生情侣不应以双方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作为求职的首要条件。在一起工作,并不能直接决定双方的感情能走得更远。如果因为强求“绑定”而错过合适的就业机会,双方的心态难免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感情出现裂痕。
无论工作还是爱情,想获得成功的前提是,你需要成为一个在精神上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立场、判断、坚持、喜好、担当,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和他人的共赢。一味索取或是委曲求全,怎么看都不是长久之计。
独立生活·留学困境
中国学生留学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教育专家认为,低龄留学生出国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逐步独立;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解决沟通问题和减轻心理压力。一些低龄留学生面临的实际困境是,在国外很难融入当地生活中,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因此陷入消极的情绪。
对少小离家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比同龄人更快地学会独立生活。洗衣服、做饭、买东西、整理房间……环境所迫,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就摆在那里,再不会做也得学着做。但值得注意的是,独立生活能力并不仅仅指生活自理能力,它同样包括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遇到困难主动向人求助,心情不好积极想办法排解,这些都是独立生活的必备能力。专家说,前期的迷茫、中途的挣扎和最终的适应,这是很多留学生必经的过程。其实,又有谁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