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1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宁夏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专项调查显示——

高校志愿服务需进一步满足大学生需求

本报记者 马富春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17日   04 版)

    宁夏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专项调查报告近日出炉。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并未完全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

    该调查面向宁夏高校大学生群体, 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涵盖了各个专业门类,针对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志愿服务的类型、动机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集中调研,旨在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参与状况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调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支持。

    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参与志愿服务较随意

    对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水平一般:对志愿服务活动十分了解的人数只占总样本的4%;约42%的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只是“一般了解”,而约6%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停留在低层次。

    调查显示,大多数被调研对象在校学习期间都有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但各年级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

    “参加过”的比例为91.2%,远远高于“从来没有参加过”的8.8%,而91.2%的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不管是组织动员的,还是招募报名的,不论偶然还是经常,都反映了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可。

    调研结果也显示,有占总数13.3%的大学生现在已经不参加了,54.9%的大学生现在只是偶尔参加,而经常参加的只占总数23%的比例。由此报告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持续时间并不长。

    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参加过”只占7.7%,36.5%的学生表示“参加过,现在也还经常参加”,此比例均高于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说明大一的学生比大二和大三学生积极;大二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较大一有明显下降,只有7.9%的学生表示“还会经常参加”,而60.5%的学生则表示“偶尔还会参加”,从来没有参加过的也占到了13.2%;大三学生60.9%都选择“偶尔还会参加”,但是“还会经常参加”的比例较低,只占到17.4%,从来没有参加的比例更低,只占4.3%。可以看出,总体比较,大学一年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比较积极,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积极性已下降。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时间,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不超过半年的占25%,半年至一年的占44%,一年至两年的占16%,两年以上的有15%。这表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短期性,且多集中在低年级期间。

    参加志愿服务为实现价值,并非功利目的

    对于参加志愿服务有何初衷,大学生普遍认为“帮助别人,觉得很开心”、“能够增加人生阅历,自我完善” 、“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很快乐”、“我觉得社会需要,我就做”、“令生活更加充实”、“很多人帮助过我,我也要用我的方式帮助他人”是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而“共青团组织的,自己不得不参加”、“ 因为宗教信仰”、 “消磨空闲时间”、“啥都没想,就是跟风或者被人拉去的”、“能够见到一些想见而平常见不到的名人” 等原因并不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因。

    在个案访谈中,这一判断同样得到了印证,受访者大多表示促使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或是“服务他人”或是“锻炼自己”。

    “‘实现自我价值’是属务实的理性选择,‘实现社会价值’是志愿精神的核心思想,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志愿行为得以延续的动因之一。”该报告指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肯定奉献价值的同时, 也意识到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表明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积极的、善良的。

    “现实社会竞争十分激烈, 个人能力与素质是人才竞争的焦点,每个人都要将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 以适应不同竞争环境变化。而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 社会恰好可以提供给大学生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让大学生接触到社会更多群体的真实情况,从而能够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一位受访大学生表示,在“帮助他人”的社会行动中,他们付出了人力和爱心, 收获了尊严和满足感,也感受到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该调研报告最后结论中指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者在实质上的统一,构成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机。

    志愿项目面窄、内容单调,服务活动未满足需求

    对大学生愿意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调查显示,意愿为“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比例最大,占29%;其次是“科技下乡服务”占15%,“扶贫济困活动”为14%。这三类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已超过半数。

    从服务要求上看,需要志愿者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有的还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要求将大学生志愿者与其他志愿人员区分开来。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角色定位层次较高, 自我期望也较高。

    但现实是学校并没有提供和大学生需求完全吻合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志愿者也无法自由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志愿服务。

    个案访谈证实,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开展的志愿者活动,范围较狭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缺乏真正有意义的大活动,还有一些志愿者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帮助最有需要帮忙的人群。出于经费和安全考虑,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及附近地区;活动类型主要是义教、敬老院服务、义捐义卖、义演、协助政府机关或者其他社会团体开展大型活动等几项,其中主要以义教、敬老院服务、义捐义卖为主。

    受访者表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该走出去,走进农村,走进偏远、贫穷地区,开展长期扶贫,多建立重点项目,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加协助政府机关或者其他社会团体开展大型活动,在更高平台上锻炼自己,奉献社会。

    高校需为大学生打造优质志愿服务项目

    对于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该调查显示,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虽然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念、活动开展还是缺乏深度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和理解,导致青年志愿者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该报告认为,应该特别注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既要加强校园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也要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加强对志愿者行动理念的宣传与推广,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该报告提出要对大学生实行必要的志愿服务培训交流活动,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报告指出,尽管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人数众多、项目各异,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意志不坚定,造成很多志愿服务活动社会效果并不明显。

    报告认为,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不一定适合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种具体需求,因此亟须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提供定期、定量的普通培训项目和交流活动,还须根据实际志愿服务的需要开展定性等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而且要对志愿者区别对待,竭力挖掘志愿者的潜能,更好地为志愿事业作出贡献。

    此外,志愿服务活动趋同、单调,吸引力不强也成为制约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对此,高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参与的愿望,改变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推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菜单,为更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便利。

高校志愿服务需进一步满足大学生需求
团宜宾翠屏区委:做青年就业创业好帮手
团情微讯
镇江:“立德行善”铸就大爱之城
公立医院“控规模”会否加剧看病难
“孕妇为夫猎艳杀人案”一审宣判
树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