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扎指甲、揪头发撞墙、踩断锁骨……9岁女孩童童在北京农村国学班被虐事件,引发社会各方关注,也揭开了国学班乱象的冰山一角。
记者调查发现,少儿国学培训概念火热,“作坊”式国学班遍地开花,然而它们大多游离于监管视野,缺乏办学资质、教育质量堪忧。专家建议,对无序发展的少儿国学班市场需加强监管。
女童遭虐曝出国学班之乱
今年春节前,河北保定女孩童童被母亲送到北京顺义去读免费的“女德国学班”,不料却遭“国学班老师”张红霞令人发指的虐待,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目前犯罪嫌疑人张红霞已被刑拘。
据报道,这个班只有3名学生。记者16日在顺义区木林镇业兴庄村一条小巷子里看到了“女德国学班”,门上挂着一把崭新的锁头,宅子外荒草丛生。旁边小卖部的老板娘说,他们在这里租房子快一年了,经常来买水、买菜。不知道有小孩子在里面。
据了解,童童的母亲在没有实地考察国学班的情况下,就将女儿交给了张红霞。而送孩子学国学的父母不在少数。
一位北京市海淀区的学生家长说,学习国学是修身养性的好途径,她的孩子在“博古少儿国学”学习。
“博古少儿国学”在网络搜索中位列推广链接第二位。
然而,记者实地采访发现,这个国学班隐藏在一个居民区环绕的写字楼内的公司会议室,门口也没有挂牌。3名孩子在一起学习《三字经》,培训班所有业务由一名老师负责。
记者发现,国学班的种类丰富:有上门辅导的,还有在寺庙授课的;有周末开课的,也有全日制“私塾”式的;有只教中文的,也有中英文双语教育的;有只教经文的,也有教授八段锦、古琴的。
在深圳、北京等地的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成片的国学培训机构,形成“私塾村”“国学村”。
然而,大量国学班都采用小班“作坊”式教育,只招收数个学生。一位国学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国学班教育之所以都是小班教学,是因为市场真正的需求有限,虽然概念火热,但影响力不及英语、数学、钢琴等课程,大规模招生不现实。
无资质、乱要价、缺监管 国学班成“坑蒙班”
“汉服热”“古琴热”……国学概念的火爆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当这一概念与教育培训嫁接之后,就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些所谓的“国学班”,更像是个“坑蒙班”。
无资质办学现象普遍。教育培训机构本该“先证后照”,即首先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获得办学资格证,再由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然而在现实操作中,不少机构通过注册经营“教育咨询”业务的相关公司,即开门迎客。
当记者问到“博古少儿国学”班是否有办学资质,接待记者的老师生气地说:“我们有营业执照,你若是不相信我就不要学。”位于顺义区的“三畏书院国学班”组织者黄先生则坦言,没有办学资质,“就是在教自家孩子时想普及国学文化”;“太和文思国际经文(儿童)书院”名誉院长刘兆基也表示,自己办的是教育咨询机构,不需要向教育部门申请资格证。
噱头光鲜,漫天要价。国学培训班往往打着大师旗号,收费不菲。刘兆基表示,太和文思的国学班收费是每月7500元,并且“只是目前的标价”,随着未来教育资源的完善,收费将提高到1.5万元,“我们能让孩子与顶尖的大师接触,范曾、刘欢,我们都可以联系到。”黄先生说,三畏书院近30天的夏令营价格为3900元,书院包吃包住。
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师资无标准。在博古培训班,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带领孩子认字、阅读、背诵。在一些教育机构,英语也成了国学班的讲学内容。另外,许多教授国学的老师都无专业背景。“我原来是学建筑的。从2003年给我儿子补习国学开始备课,培训机构的老师大多是自学的。”博古培训班的老师常华告诉记者,学校就她一位老师,18门课程都是她来上。
市场无序,少儿国学培训需监管“护航”
专家认为,国学热有两点现实原因:一是部分家长认为公办学校的国学教育内容不够丰富;二是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希望国学经典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同时安排中国传统文化与欧美文化、世界文化的讲座,让学生有对比的概念,有助于他们建立批判性思维。”位于后海的“柳荫”书院创始人包慧群告诉记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教授刘卫兵表示,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的文化精髓。但当培训班打出国学旗号时,相关监管不可或缺。否则不仅孩子没有学到知识、未能领会文化,反而会受到安全的威胁。
此外,对于国学教学内容,专家认为也应该有所选择、讲其精神。
“一些传统的经典未必适合现在的儿童。”长期从事古文编辑工作、热衷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王哲认为,《三字经》就不适合现代儿童,因为这是古人用来识字的教材,不符合现代人的学习习惯。
随着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明确“英语降分、语文提分”,未来“少儿国学热”或将持续发酵。专家表示,国学培训的热潮,对相关领域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部门应该明确相关教师、教材认定标准,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为少年儿童的安全保驾护航,让他们能够享受真正有质量的传统文化熏陶。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