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对谣言中的“苍蝇”也应坚决治理

叶铁桥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18日   07 版)

    “霍松生”考出了能上中国任何一所顶尖大学的分数,却因为招生办失职把志愿申请锁在柜子忘了提交,导致任何大学都上不成。这样的信息,我一眼就看出是谣言(因为见过太多类似的版本),但很多人不这么看,不下3人转发给我,建议我们采访报道,帮帮这个孩子。

    每到高招季节,类似的谣言特别多,而且传得特别快。比如,这几年,几乎每年高考前都会传的“网友捡到一张准考证,希望尽快找到丢失者”。这样带有善意的谣言最容易被接力,很快铺天盖地占据网络空间。

    像“霍松生耽误填报志愿”一类的谣言,经常一出现就会立刻呈现病毒式的传播态势。即使在一地辟谣了,马上换个版本在另一地出现,弥漫在网络上,让人防不胜防。

    谣言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之所以能让人轻信,是因为它植根于现实土壤,因为确实可能有网友丢失准考证,也确实因为招生环节透明度不够,公众倾向于相信志愿忘提交是真的。谣言这种无中生有的嫁接手段,依靠的正是半信半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实基础。

    这样的谣言一旦被辟谣,可能造谣者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看起来压根儿就没造成什么恶劣的社会后果,更像是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但在我看来,谣言虽小,社会后果却非常严重,因为它挤占了社会公共资源。

    首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谣言很容易占据各种信息渠道,挤占社会信息空间。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实时、互动、高效的传播特征,为网络谣言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一旦谣言具有传播力,就很容易充斥着微信群、朋友圈、QQ群和微博,像“霍松生耽误填报志愿”这条谣言,这两天我在不同的传播平台上至少上百次看到,这势必要挤占阅读正常信息的时间。

    其次,这样的谣言也会对社会公共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因为这条谣言所传播出来的信息,是值得社会同情的,人们在转发时,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帮帮这个学生。即使什么也不能做,也会觉得自己的关注是一种力量,“围观改变中国”,一旦被辟谣,公众会觉得,原来社会信息中这么多假玩意儿,下次再也不信了,这无疑破坏了社会公众对社会信息的信任度,造成了不信任感。

    第三,即使看似无伤大雅的谣言,也对高考招生组织机构的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至少导致社会评价度下降,这破坏了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度,加深了社会对立情绪。而高考招生机构为了挽回声誉,通过传播渠道辟谣,同时让公安部门介入调查,这也是在挤占社会公共资源。像“高考志愿锁柜子”的谣言,已经在多地被辟谣。

    谣言不论大小,只要传播广泛,都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对这种谣言中的“苍蝇”,也应该坚决治理。

旧谣言穿上“马甲”接着编
湖南整治行政事业单位违规进人
对谣言中的“苍蝇”也应坚决治理
“公车私用”出事故谁该被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