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纸上中国

你看你的球,我读我的书

本报记者 蒋肖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4日   10 版)

    李辉(文化学者)

    解玺璋(评论家)

    叶匡政(诗人)

    止庵(书评人)

    2014巴西世界杯已经开赛十余天,真球迷熬红了眼睛每夜盯着电视,伪球迷也能就着炸鸡啤酒演一回激情澎湃。在长达一个月的赛期中,你看你的球,也并不妨碍我读我的书。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李辉、解玺璋、叶匡政、止庵4位“读书人”。

    茨威格流亡到巴西;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李辉从1982年就开始看足球,那是中国电视首次转播世界杯比赛。30多年来,他一直是巴西队的铁杆球迷。今年世界杯在巴西举办,李辉除了每天准点看球,还抽出了斯蒂芬·茨威格的书。

    这位犹太裔作家在“二战”期间预感纳粹将吞没欧洲,于是流亡到了巴西,并在那儿写下了回望欧洲的《昨日的世界》和展望未来的《巴西:未来之国》。李辉说:“犹太人对于‘二战’的描述,没有人比茨威格写得更好、更细致。”

    李辉的另一本手边书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李辉评价道:“书中大量一手资料,之前从未见过,堪称一本晚清中国的图像志。”

    这本书收录了1857年至1901年间,上千张关于中国的速写和文字报道。如,“中国的道光皇帝”、“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中国官员”、“中国速写:妇女发型、洗衣方式”……这些图片的来源是创刊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内容为主题的周刊,创刊伊始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

    198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李辉分到一家报社的文体组工作,恰逢世界杯,于是做了一个介绍世界杯的专栏。“当天刚见报,下午我们就接到电话,说‘不要把资产阶级足球热引到中国’。”李辉说,“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很多西方的流行音乐、电影、话剧都是从那时进入中国的。同时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过去。”

    李辉在其所著的《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中,记录了巴金、曹禺、丁玲等文化老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背影。李辉说:“我们不能忘掉那个年代,追寻当时的社会状态和历史渊源,也许能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英国记者写晚清;“我们”忏悔“文革”

    中国青年报记者致电解玺璋时,他正在看书。他推荐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帝国的回忆》,选译了英国《泰晤士报》1901~1911年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真实记录了英国人眼中清王朝最后10年的内政外交。

    解玺璋说:“书中披露了很多闻所未闻的史料。如,慈禧太后在‘庚子国变’后推行新政,想给慈禧翻案的学者认为这是她的主动改革。而这本书中提到,八国联军和清政府谈判时,赔款反而是次要的,最迫切的要求是让清政府改革。西方人认为只有改革了,才能避免类似义和团的事件再次发生。”

    不过,解玺璋也提醒读者,书是英国人写的,自然站在英国人的立场。“书中对李鸿章有很多批评,因为他是亲俄的。如果由俄国人来写,那就是另一种面貌了。”

    解玺璋推荐的另一本书,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忏悔》。它历时5年,选编了北大教授钱理群、诗人食指等30多位“文革”亲历者、参与者的回忆和忏悔文章。

    其中,钱理群的《示众》,检讨了自己在“反右运动”中两次违心的发言。解玺璋说:“钱理群之后一直是以反对‘反右’的立场出现的。很多年之后,有人把他的发言记录拿了出来,他才想起自己还做过这样的事。”

    巴金曾说:“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解玺璋认为,这些人公开忏悔的用意是好的——想用这种方式把自己了解的“文革”真相说出来。但正如本书编委会成员、历学者秦晖所说:“忏悔属于自我救赎,所以通常无法要求于他人。要求他人忏悔是一种不能滥用的道德压力……在真相不清的情况下就基于泛道德的理由要求人人忏悔,实际上反而可能会开脱真正作恶者的责任。”

    “我们现在把责任推给‘四人帮’,更深层的东西并没有弄清楚。就像‘二战’,如果没有对法西斯罪犯的正义审判,要求每个德国人忏悔就没有意义。”解玺璋说。

    “过时的人”颠覆经典哲学;梁小斌躲进“地洞”

    叶匡政决定,从半决赛再开始看世界杯,而看书一天也不能落下。他向读者推荐了3本书:犹太哲学家京特·安德斯的《过时的人》、罗马尼亚思想家萧沆的《解体概要》、中国诗人梁小斌的《地洞笔记》。

    叶匡政说:“这3本书的共同气质是——怀疑。”

    《过时的人》反思并批判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如,“幻象与复制的世界——对广播电视的哲学观照”、“论原子弹及人类‘世界末日失明症’的根源”等。《解体概要》曾被称为是一本“有毒”的危险书籍,既会让你大开眼界,也会使你沉沦不拔、无法自制。书中充满了对经典哲学的颠覆,充满了悲观主义、怀疑主义,甚至虚无主义论调。

    1980年,梁小斌以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而闻名,成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成名后的他远离喧嚣,躲进“地洞”,专心构筑自己的精神体系。2013年,他突发脑梗住院,双目失明。2014年4月出版的《地洞笔记》,是其患病前上百万字思想随笔的精华。

    叶匡政说:“梁小斌之所以值得深究,是因为他公开了一个人与自己思想的困境展开搏斗的过程。他总是在人们思维的盲区摸索,从人们停止思考的地方开始思想,以一种自传式的自我意识对事物进行观察,并记录了那些自己能够评述的事物和看法。”

    一位德国哲人说过,评定一个思想家的创造性和价值,要看他的思想能抵制模仿多久。叶匡政说:“梁小斌显然早有这种意识,他借索尔仁尼琴笔下的一个囚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个囚犯躲在伙房里吃生土豆,因为他认为等土豆烧熟了,就没他的份了。在这个把思想当作‘武器’哄抢的年代,梁小斌宁愿做那个‘吃生土豆’的囚犯。”

    “黑船”航到日本;守门员点球焦虑

    止庵笑言,如果世界杯在中国的白天播出,他会看,晚上实在熬不住,所以至今只看了一场比赛。止庵号称“一天不读书浑身不舒服”,最近刚看完的书是日本学者三谷博的《黑船来航》。

    该书讲述了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湾浦贺海面的事件。在枪炮的威逼下,德川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国门从此打开。由于美国的舰船被涂成黑色,所以被日本人称为“黑船”。当时的江户城一片混乱,有记录:“上喜撰(日本的一种茶,和‘蒸汽船’同音)唤醒太平梦,喝上四杯便再难眠。”

    止庵对书中一些细节记忆深刻:“最初,日本人不懂英语,美国人不懂日语,当时和日本通商的只有荷兰人,于是在美日中间传话只能靠荷兰人,很多记录也是荷兰语写的。因为语言不畅,或者故意隐瞒,很多大历史中的小故事就这么发生了。”

    止庵说:“鸦片战争后,日本人看到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都被西方人打败了,自己的国力尚不如中国,于是不得不开国。但德川幕府面对美国的谈判要求,能拖就拖,能糊弄就糊弄,这和清政府面对新挑战时的反应非常像。” 

    开国后的日本慢慢了解到了西方的强大和其强大的原因,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明治维新,及时踩下了社会危机的刹车,之后甚至进一步提出“脱亚入欧”。止庵说:“中国人读这本书会很有启发。我们在“戊戌变法”后就没有再变法,做事太不彻底。即便到了现在,中国人还是能拖则拖。”

    止庵推荐的另一本书,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的《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从题目看十分应景。它讲的是和足球相关的故事,书中主人公也的确是一个足球守门员,但主题是“焦虑”。

    小说主人公曾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被公司莫名其妙解雇,又偶然犯下一桩命案。他乘车躲到了一个偏僻地,却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他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看着对方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他的内心也陷入困境。

    小说消解了任何意义,被称为是“一场回归语言本质的冒险”。止庵说:“如果说《黑船来航》讲的是一个民族的心态——拖沓,那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心态——焦虑。这两种心态,我们至今仍未摆脱。”

你看你的球,我读我的书
写给中国人看的《英语发展史》
小雨姐姐:邀请于丹周韵海清讲故事
三个女青年的爱情经济学
《算法帝国》预测机器可能统治世界
《梦焰》直面军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