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2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数字青年风云榜

治疗“网瘾”需对症下药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6日   12 版)

    如果用“暴力”、“地狱”、“集中营”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一所“戒网瘾”学校,相信大多数人都觉得难以置信。但在现实生活中,19岁的河南“网瘾”少女郭玲玲生前就待在这样的学校里。

    5月19日,她因上厕所未向教官报告,被“加训”两小时后死亡。所谓“加训”,就是在教官的眼皮子底下摔“前倒”和“后倒”——身体在直立状态下整体前倾或后倾扑地。要完成这个准军事化动作,学生往往被摔得鼻青脸肿。学校借这种体罚行为,迫使学生听话,以此来达到戒除“网瘾”的目的。

    事件曝光后,“戒网瘾”学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大大小小300多家治疗网瘾的学校和机构。它们的治疗方式大同小异,如采用“训练”或“军事化管理”,甚至是电击等治疗方式。这些机构大多都没有正规的资质,且费用昂贵。家长也是在万般无奈下,将他们眼中“无可救药”的孩子送往这些机构。然而,悲剧接连上演。2009年,广西南宁一位少年在参加“戒网瘾”训练营时被殴打致死。2010年,一名乌鲁木齐17岁少女因逃避“戒网瘾”,试图逃跑,坠楼身亡。

    互联网带来了不少新问题,网瘾便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网瘾是指上网者因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空间里,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并难以自拔的状态。随着网民的数量激增,这个问题愈发严重。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人数已超过2400万。除了“戒网瘾”学校外,“网瘾基因检测”等周边产业也蓬勃发展。早前,国内某机构提出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8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网民调侃自己“一夜醒来得了精神病”。

    “网瘾”真是一种精神疾病吗?至少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还有争议。据可查的资料显示,“网瘾”一词实为舶来品。它的诞生源于一个“玩笑”。1995年,精神病学家伊万·戈德堡参照其他病症杜撰了一种名为“网络成瘾症”的疾病,并将相关内容放在了自己的主页上。他写道:“患有这种病的人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会连续上网数小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活动手指去打字。”但时至今日,国际精神医学领域通用的两大诊断体系均未将网瘾定为精神疾病。

    在国内,2009年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中,曾明确否定了“网络成瘾”这一说法;2013年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尽快研制本土化的网瘾诊断测评系统。”

    “网瘾”尚待认定,但却是一种真实存在。2010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的比例为14.1%。其中“网络游戏成瘾”最多,“网络关系成瘾”次之。近一半网瘾青少年把“玩网络游戏”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专家认为,网瘾的罪魁祸首并非是网络,其根源在教育和社会。在面对网络成瘾的青年时,不应把他们看作病人,也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控制他们的行为。找出“病因”才是关键。

    在网瘾预防方面,国外的做法或可借鉴。在美国,娱乐软件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严禁儿童在网上接触只有成人才能接触的内容;在法国,家长会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公约包括电脑放置的地方,每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双方都必须遵守;在韩国,所有网吧电脑都必须装有特定的屏蔽软件。

    推荐理由:

    “戒网瘾”学校被推到了公众的视野,被曝光的治疗“网瘾”的手段方式和手段之暴力和残忍,简直令人匪夷所思。通过这次事件,民众和政府应该有所反思。一方面,“网瘾症”在尚未被权威机构认定的情况下,在国内被有种“妖魔化”的倾向。在一般的社会认知里,孩子痴迷于网络,就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坏事。家长也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断孩子这种行为。其实,青少年痴迷于网络,大多数是因为在网络中能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感。家长应该找出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另一方面,近年来,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呈高发趋势。几年前的网络流行语“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政府除了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引导外,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网瘾”认定和检测标准以及应对方法。(杨程)

治疗“网瘾”需对症下药
高科技转播 让伪球迷也能看懂足球
围脖一周
图片新闻
成就出彩的人生——碧桂园的慈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