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2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华中科大教授刘玉:人才标准固化扼杀大学生创新热情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各级教育衡量学生标准都是“唯分数”,即便有创业基因的
学生也常面临升不了学的困境,这种教育的后果就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率太低了

实习生 鲁军宜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6日   07 版)

    刘玉,华中科技大学“点团队”创始人、启明学院副院长

    “中国大学生备受诟病的是什么?不是数理化基础差,而是动手能力差,即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这一点不仅是企业用人单位诟病,海内外名校、研究院所的导师们也诟病。为此我们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试验,最终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让本科生尽早体验企业或研究所的真实项目,提升面对实际问题的勇气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透露,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就在大学生创业前景遭到质疑时,华中科技大学一支名为“点团队”的创业团队,却在短短时间内孕育出了20多个创业实体,申报专利30多项,自筹经费1700多万元。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点团队”创始人、启明学院副院长刘玉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中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独立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培养需破除单一人才评判标准。大学生创业也不能一蹴而就,创业意识需要在校园创新实践活动的土壤里培养。

    中国青年报:“点团队”的独特之处在哪?

    刘玉:“点团队”的定位是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团队用真实项目培养创新性人才,队员们和企业签订项目合同,参与真枪实弹的演练。此外,我们还实行“导生制”,即由在团队参与过完整项目与能力出众的队员担任新人的师父。由于团队采用长线培养,常常会出现低年级学生当教练,培训高年级甚至研究生新人的情况。 我们还依托“点团队”平台建立了特殊创新实验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敢让本科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

    刘玉:中国大学生备受诟病的是什么?不是数理化基础差,而是动手能力差,即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这一点不仅是企业用人单位诟病,海内外名校、研究院所的导师们也诟病。既然学生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那高校教育就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为此,我们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试验,最终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让本科生尽早体验企业或研究所的真实项目,提升面对实际问题的勇气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您曾多次考察国外大学的创业教育,怎么评价他们的培养方式?

    刘玉:我们学校曾经流行一个“泡菜坛子”理论,意思是一所大学就像一个泡菜坛子,四年后学生走出来就带有那个泡菜坛子的味道。但我的一位女队员对此有质疑,她说,如果制作者对原料和佐料都不加选择,统统往坛子里扔,那制作出来的泡菜会是什么味道?

    我走访了美国大大小小十余所名校,深入到课堂和宿舍,发现那些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恰恰是因为对“原料”和“佐料”都用心设计,不搞大而全,而是小而精,打造的是精致的、有鲜明特色的小泡菜坛子。

    美国有两所非常小的学校,一所叫罗斯豪曼理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连续13年排名全美第一;另一所叫欧林工学院,虽然2002年才开始招生,但短短几年办学质量就排名全美第八,其中“课堂体验”这一项排名全美第一,两校学生的显著特点都是动手能力强。

    我在这两所学校都随班听课并走进了实验室,深感两校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上的独具匠心:从教室的投影屏幕、学生的座位、实验室的插座到专配的“技师”岗位,都围绕“便于动手”而设计。欧林工学院还时常把企业高管、工程师、会计师、精算师、医生护士甚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请进课堂参与学生的实践环节,或讲学,或互动体验,令我大开眼界,也引发了我对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刻反思。

    中国青年报:能谈谈您反思的具体内容吗?

    刘玉:我们目前的人才评判标准太固化,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热情。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教育的衡量标准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在这种衡量标准下,即便DNA里有创业基因的学生,也常面临升不了学、天赋被抑制或扼杀的困境。一言以蔽之,就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率太低了。

    另一个不足表现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管理太过雷同。以我熟悉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无论哪个学校都开设,哪怕师资力量很薄弱的学校,宁肯从其他高校“借”老师授课也要开办,哪有特色可言? 

    有人说“中国大学普遍缺乏创业环境和创新氛围”,我完全认同。只要人才评判的标准不变革,大学培养模式千篇一律,这一现状就无法改变。如果中国两千多所高校都能因地制宜,好好设计和经营自己独具特色的“泡菜坛子”,那一定能有效破解目前一边是大学生哭着喊着找不到工作,另一边是企业哭着喊着招不到人的怪圈。

    中国青年报:您怎样看待在校大学生创业尝试? 

    刘玉:目前大学生创业出现了年轻化趋势。过去毕业后十年、二十年才有人创业,而现在大四或读研期间创业的越来越多。创业者不仅要熟悉所在行业当前形势,还要具备预测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眼光,这是一般在校大学生创业者很难具备的。此外,经验、人脉、风险意识匮乏等原因也让不少年轻人铩羽而归。

    在我看来,在校生缺乏创办企业的基本常识,对市场化之下的团队合作也缺乏心理准备,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觉得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口号要慎提,在校大学生创业不能操之过急。我非常赞成在校生进行“创业体验”。例如我们曾举办“创业一日”体验活动,队员们买些生活用品等在校园内设点销售,或到宿舍里售卖,借此累积创业经验或教训。这样的创业活动或许更能为家长所接受,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点团队”毕业队员大多是在校期间丰富创业体验、学习创业本领、寻找创业机会。大学期间的创新实践经历必不可少。以“点团队”队员为例,他们虽然在校期间没有表现出“创业疯子”的劲头,但后劲十足,在出校门数年之后,他们身上那种“不安分”的基因慢慢苏醒,加上细致冷静的思考,还有当年在“点团队“里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好兄弟联手,此时再创业,成功率会更高。

减税红利为啥难流进小微企业碗里
78.7%受访者期待加紧打造我国产品认证标准
华中科大教授刘玉:人才标准固化扼杀大学生创新热情
连做32小时手术后累倒 网友说中国好医生不是少数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