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2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一项比赛所引发的“蝴蝶效应”

实习生 白力民 本报记者 王磊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7日   T03 版)

    6月26日,参加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比赛的选手紧张地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三网融合、云安全、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一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再有10分钟的话,我们肯定能完成全部装调任务。”比赛现场响起结束哨声,与机器“鏖战”4小时的参赛选手陈军有些依依不舍,过了好一会,他想起来从地上拿起一瓶矿泉水,狠狠地灌上一大口。

    考虑到4个小时的漫长赛程,承办方特意给选手们配备了面包和水。不过,整个比赛过程中,它们几乎被所有的选手忽视了。

    6月21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次设置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在安徽芜湖开赛,由于比赛地点设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该校2012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陈军觉得,“如果在家门口拿不到好的名次,愧对学校”,因此,他和队友压力倍增。

    直到下午比赛全部结束,一直忐忑的心情才平复下来,陈军和他的搭档戴大桂一起,通过机械装配、电路连接、PLC程序设计和联合调试等一系列操作,完成了赛项90%的任务,最终荣获团体一等奖。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本先认为,大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评选出多少一等奖、二等奖,而在于对现代装备制造行业起到的引领作用,“最重要的,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才能与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这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增赛项符合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记者在现场观摩时了解到,每组共有两名选手,他们在4个小时内,需要完成可发出脉冲信号的PLC编程,排除机械装备模型“预设”的故障点,最后加工出高精度的产品。因为该赛项的难度和复杂程度,46支代表队中,很少有人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内容。

    赛项组专家、江苏震旦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荣俊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说,机电一体化是未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比赛的核心是,结合了行业要求和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建设标准,把机械装备技术和电气自动化两个考核要点的考察内容合二为一,结合在一个设备上,可以说是赛制的一个创新。

    “比赛不仅考核的是最终的产品,操作过程中每个节点都要进行打分。”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比赛所用的教具把机械装备的多种典型传动模式整合到一起,考察的技能要点基本上达到了工厂工作的要求。”

    周荣俊曾在江苏的一所高职院校任教,在他印象中,过去的一些职业技能比赛主要是教师命题,命题方向和考核重点放在教学上,偏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现实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比如说对电工的考核,只要把线路恢复正常就可以,体现的只是电方面的技能,然而这脱离了工厂机电结合的真实环境,因为‘机’和‘电’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周荣俊说。

    “过去的教学中,‘机’、‘电’经常是分离的,而现在的设备都是机电一体的。”对此,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高洪也深有感触。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洪在技校读汽车维修专业时,当时在汽车构造的教程中,不仅“机”和“电”互相独立,理论和具体操作也完全是“两张皮”。

    “从大赛来看,一套机械设备由很多部分组成,要装配起来并不是把螺丝拧上就行,装的时候还要考虑位置和顺序。”他认为,以前考的只是装配,现在比赛要求改成了装调,不仅要装配好设备,还要进行相关测量,通过改变参数调整机械和电气,把设备调整到最佳性能。“因为在工作中,一台设备的‘生命’就是它的性能”。

    对此,周荣俊也有同感,机械强调过程考核,电气以结果作评判,新赛项综合考察的是学生对产品和设备运行“性能”的理解。“这样一来,现在的考核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据他介绍,本次大赛,机械、电气所占的分值不相上下,如果“机”、“电”两个工种协调不同步的话,最后的成绩肯定不理想。

    “机械装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在全国高职赛事的历史上首次设立,综合了多种技术应用,涉及机械零件结构、传动装置、装配技术、连接控制电路、程序设计等问题。”机械装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执委会主任、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认为,这项赛事不仅考察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也可以带来很大帮助。 

    职业素养要从一颗螺丝的归置做起

    “高职教育教学和产业技术发展要求存在着脱节。”作为国内机械行业的教育专家,陈晓明认为,究其原因,宏观方面存在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毕业生不愁就业,但是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职业院校供应不足,比如装备领域的铸造、热处理、轴承和焊接专业,越来越呈现“萎缩”的情况。

    在他看来,在教育质量上,以前突出强调技能的培养,但是通过近几年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招人,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往往排到了后面,第一位的要求还是人的品质和素质。

    周荣俊将这种“品质”归纳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他认为,产业升级最终是人的升级,如何让现有设备的性能发挥到最佳,需要人去调整,让它发挥更好的性能。

    “在学校里,学生每门课考过了60分就可以毕业,但在企业里,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必须是满分100分,从60分到100分,这是一种升级。”据他介绍,从这赛项的要求来看,学生必须在态度上做到一丝不苟、基本技能不能丢分,还得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比如创新意识、耐力、定力、协作能力、心理素质等。“所以从备战起,就必须以工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魏平是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的指导教师,他介绍说,在职业技能大赛的所有项目中,该项赛事用到的工具和零件是最多的,仅大大小小的螺丝就有上百个。

    记者在现场还发现一个细节,该校代表队的选手还配置了一个“神器”,就是一副机工腰带,队员可以把手头常用工具插到袋里,随用随取。

    “我们一再向学生强调,比赛时一定要正确摆放工具和零件,用后一定要归位,否则找一个螺丝都要耽误很多时间。”魏平说,通过规范训练,一方面明显提升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营造了整洁的工作环境,而后者也是赛项考核的内容之一。

    此外,该赛项对选手的协作能力也是一种考验。虽然两名队员各自负责“机”、“电”的操作,但是为了统筹时间,往往需要先完成的一方来帮助另一方,如果一方停下来,就会造成“误工”。

    让魏平感到同样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平时训练,他注意到,如果听到别人的机械先响起来,有的队员手立刻就发抖。“特别是最后半小时,遇到的故障都排除完了,机器还是动不了,这时候情绪最容易失控,变得急躁不安”。

    对此,心态不好的学生会被告诫:“别人的机器转起来也不一定是对的,他可能只是为了启动,打乱你的阵脚,只有他打扫干净离开考场,才能证明他做出来了,在没有交卷之前,对方不一定能超过你。”

    在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教授罗建华看来,比赛所需的这些职业素养其实在学生实习期间就应当养成。在与德国同行交流中,他发现,像奔驰这样的企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机械装备工作的计划能力、学习能力、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学生在汽车工厂实习,不到规定时间不能随便点燃发动机,原因是“尾气排放会污染空气”。

    而周荣俊对比中外装备技术工人时曾发现,中国工人非常勤奋,但在敬业和职业荣誉感上与外国工人有差距,“国外企业通常把设备和产品看作自己的脸面,而中国企业仅仅当作工具”。

    令他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他的同事在一家外企调试设备,工作完成后准备离开,这家外企负责人提出一个建议,“能否打扫干净你们的工作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职业技能大赛开始关注学生‘动手’能力之外的职业素养,这是方向上的引导。”他说。

    大赛推动了专业的深度融合

    和很多高职院系的老师一样,魏平感受到了技能大赛给自己所在院系带来的变化。对每一所高职院校而言,从院级比赛到省赛,再到国赛,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的同学和教师越来越多,技能大赛所起到的示范效应愈来愈凸显出来。

    为了备战“国赛”, 魏平所在的学校必须遴选两名指导教师作为教练。但是,对于仅有的两个名额,学校的很多老师“谁都不服谁”,为此他们不得不进行一场PK。

    起初,学校教务处准备为老师出一套试卷,后来考虑到,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PK方式改为“约谈”——系主任通过对比每位教师提出的训练方案,评出思路最新颖、方法最高效的两组,以此选拔出相应的两名教师,最终魏平和年轻教师王亮胜出。

    大赛推动了专业的深度融合。记者了解到,虽然不少学校很早就设立了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但授课老师还是“机”、“电”分开的,电气系教师和机械系教师根本不了解对方的专业。

    “想要指导参赛学生,必须‘机’、‘电’都要懂。”魏平发现,教电气的老师重新拿起了中学物理上使用的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教机械的老师开始学习电路。“为了互相取长补短,以前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专业的教师,在课下走到了一起”。

    5月初开始准备,每天训练10多个小时,并且多次与兄弟院校举办对抗赛,魏平几乎所有时间都和学生泡在一起,几乎在每个操作细节上都要研究一番。为了练接线,学校买了成圈的电线。魏平和同事自己先动手做,然后总结出好的“秘诀”传授给学生。“5根线一把抓到手,不能一根根地剪,太浪费时间,要学会一刀剪,全部剪开后,跟洗牌一样一把展开,撒芝麻似的全部插到接口上。”

    每次训练,魏平都会根据比赛任务的难易程度提醒学生调整比赛战略,“题目难要注重结果,题目简单则注重过程,每一分都要争取。”

    “通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将竞赛内容、技术规范、评价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评价,在真实企业项目、真实工作内容、真实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

    在姚本先看来,技能大赛中的项目设置、设备采用、技能评判代表着行业、岗位需求和先进水平,它将促使高职院校主动按照大赛导向进行教学改革。

一项比赛所引发的“蝴蝶效应”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
淄博职业学院: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促进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