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城市,江西九江冬季的阴冷潮湿让很多人都不适应,但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许多同学每年都会领到学校发放的过冬棉衣,这一套套棉衣让他们的冬天过得十分温暖,而这项贴心温暖的资助措施已实行了20多年。
近年来,该校积极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没有一位同学因为贫困而辍学。不仅如此,学校还在资助过程中,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励志感恩……
助人更育人
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有一份文档,这是为该校五年制高职电子0951班学生张乐单独制定的帮扶方案。
该同学父亲下岗,母亲因患类风湿关节炎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外出谋生,每月仅给家里提供300至500元的生活费,母子二人租住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陋出租屋内,生活异常贫困。入校至今,学校已给予了他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等资助,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张乐家中走访慰问,带去食用油、御寒棉被等日常生活用品,组织志愿者每月上门服务,并为他制定了长效帮扶资助计划,直到优先推荐他就业。
张乐十分感谢学校,他说,在校期间,自己不仅得到了经济上的帮助,还得到了尊重和关怀。多年来,该校学生资助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窗口意识和服务意识。在该校的学生资助中心,有一个详细的贫困生信息库,学校全程跟踪贫困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对特困生的重点关注和资助力度。每年寒冬季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都要组织为贫困学生发放过冬寒衣,对特别困难学生采取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资助帮扶措施,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在全心助人的同时,学校还尽心育人。一直以来,学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把资助工作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坚持把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把资助工作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每学年都在全校组织开展以“励志、诚信、感恩”为主题的学生资助育人系列教育活动,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型,让受到资助的学生学会励志和懂得感恩,让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树立诚信还贷意识,形成了“资助与激励结合,帮扶与育人并举”的校园资助文化氛围。受到资助的贫困生都表示:“今天,我受到了学校的帮助,将来,我一定要帮助像我一样的贫困学生。”
扶贫更扶志
该校经济管理学院物流1201班的刘眩出生农村,1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精神失常,还在需要父母呵护的年龄,却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面坚持上学,一面照顾母亲和妹妹,2012年刘眩考入了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在例行的收集学生家庭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的过程中了解了他的情况,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给他申请了助学金,另一方面经管学院的领导和老师非常关注他的学习生活,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扶,还在精神上鼓励他用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争气的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各项活动中,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先后获得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很快升入大三的刘眩阳光而自信,他说:“由于家庭的困难,我感觉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心存内疚,但是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明白了我要用最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历来重视贫困生的励志教育。该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张志成说:“家境贫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心,没有志向。在我们的引导下,很多同学一改入校时的自卑心理,拥有了一颗阳光灿烂的心灵,不仅能坦然面对家庭困境,还能化逆境为动力。”
授鱼更授渔
“我不觉得勤工俭学没面子,通过劳动获得的果实才更甜、更香。”一位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说。
该校电气工程学院的王玉成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一直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每年暑期去生产单位实践,周末出去打工或是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青春阳光的他,脸上始终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笑容。
在学校,有很多像王玉成一样的学生,他们或是“身怀绝技”,或是头脑灵活,用自己的双手很好地解决了上学期间的生活问题。有一位“电器维修达人”利用课余时间在外帮人维修家电,每月能赚取1000多元;有同学组织了礼仪队,每当市里有大型活动,都能看到这支礼仪队活跃的身影;还有同学牵头加盟了快递业务,和十多位贫困生一起跑业务,共同解决生活问题。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我们主要以‘输血’为主,使其心无旁骛地打牢专业基础;对大二大三学生来说,则以‘造血’为主,引导其利用专业知识创造价值。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取报酬来养活自己,不仅使他们更早更好的了解社会,为将来打下基础,还使他们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该校一位学生工作人员这样说。
(彭海涛 石钟旭/文 杨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