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2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共推互聘:打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之门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6月27日   07 版)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高职院校,周边9个产业园区共有3000多家科技企业、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坚持“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为宗旨,确立“科技引领”战略,推进“区校一体”发展,打造“产教融合”样本,率先推出“人才共推互聘”、“科研助理团队”、“产学研用联盟”、“科技创新驿站”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融入“科技创新”发展元素,并以此推进学院与园区、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高职院校,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贯彻《决定》精神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以人才培养助力,以科技创新助推,以社会服务助势,为实现“强校梦”、“强区梦”、“强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战略结合点。近几年来,学院以培养产业升级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共推互聘”为抓手,以“反哺教学、反哺企业”为目的,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途径,积极探索构建“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这不仅使学院在服务企业、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为学院增强科研开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开辟了重要通道。

    战略杠杆:发力“共推互聘” 突破“珍笼棋局” 

    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个著名的“珍笼”棋局,此棋局妙在一子即破,而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在何处落子?同理,要寻找到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蓝海,一点即可。那么,何处发力才能牵一发而动全局?

    无锡高新区作为全市建设创新型经济的先导示范区,近几年来,率先开创了引领无锡转型发展的Park园区模式, I—Park、D—Park、K—Park、T—Park、B—Park、S—Park、V—Park……这些园区,集聚了无锡品质最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最高端的人才团队,重点打造高端研发、软件和服务外包、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在这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背后,不仅需要雄厚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多层次、多门类的专门人才支撑。

    2010年以来,学院针对无锡新区大力实施“530”招才引智计划,大批科技企业入驻园区而中低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实际,学院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后备的人才储备,而且帮助企业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于是 “共推互聘”这一创新之举应运而生。

    学院以“共推互聘”人才协作为纽带,以科研助理团队、产业教授聘任为组织方式,以项目研发、项目化教学为契入点,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校企互动式科研氛围。如此一来,企业在这种合作中,不但履行了一定的“义务”,更获得了很大的“附加值”。三年多来,学院已委派近300名教师、1000多名学生组成的63个科研助理团队,与受聘的40多家“530”企业共同进行了200多个项目合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师生共研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计算机软件150多项,发表论文219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6项,在省以上各类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184项。学院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新学生社团活动站”、“产业教授工作室”,为师生搭建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平台。获得了新区管委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和“530人才科技学院驿站”的授牌。

    校企合作往往存在“校热企冷”的状况,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无法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共推互聘”之举打破了这一“珍笼”棋局。目前,学院与高新区的中国传感网信息服务园、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中国无锡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等六大园区9大专业园区,建成集产业、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联盟”,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教学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初步形成了园区、企业、学院之间“资源共用互惠、人才共推互聘、专业共建互赢、文化共融互通、成果共享互利”的“无锡模式”。

    战略基石:借力人才积聚 拓展“深度互动” 

    “共推互聘”,实现的关键在于深度互动,这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战略基石。一方面建立畅通信息渠道,敏锐捕捉企业科技需求,以此引领学院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企业科技研发;另一方面释放科技项目能量,反哺“技术实践”教学,引领科技发展前沿。

    以人才互动引领科技项目开发。三年来,学院通过与高新区从多的科技企业的合作,先后开发55个共推互聘项目、85个基金项目和6个纵向课题,实现了高职院校科技项目开发的快速起步。在“第四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高校NOC竞赛)全国决赛”中,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选派的三个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这是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性大赛中又一喜讯。近三年来,学院学生的太阳能动力小车、太阳能排风系统、太阳能路灯控制器及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非接触式体温仪、太阳能手机充电器、运动类售货机、新型防辐射贴膜及智能汽车等50多项专利发明在全国性的技能赛事中获奖。 

    以人才互动促进专业内涵深化。通过人才共推互聘,教师在企业获取了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人才技能需求,掌握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将科技研发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将企业项目、教师资助研发类项目等按照技能方向有机整合,形成研发实例以取代传统教学,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推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小班化”教学,“分组式”研发的教学新的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向“精致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变。同时,通过校企“双专业带头人”的推动,对56门主干课程进行解构、优化和重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已覆盖了多个专业教学。软件技术专业引入知名企业优质课程模块,进行“嵌入式”人才培养;光电子技术专业与尚德太阳能公司共建尚德光伏组件教学工厂,通过“校中厂”的校企共同体进行人才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以“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载体,进行“双元本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人才互动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抓手,联手推进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国家级高端培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了以“530人才驿站”、“科技创新驿站”为主的科技交流平台,已形成了一批产业教授工作室;以“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研发平台,已列入省级建设规划,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以“教学、实训、展示”为主的科技综合平台,在学院K楼建设1000平米的多功能科技创新基地,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工作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以院级科技基金项目为主的科技储备平台,已有106个项目列入项目计划;以科技工作网站为主的科技宣传平台,已完成网站规划设计和建设,推动科技交流和科技信息发布。

    同时,学校在中德机电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物联网学院)、国际商学院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传感信息、网络营销三个协同创新中心,有两家科研院所,30多家科技型企业,40多位企业专家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心工作。

    以人才互动扩大校企文化交流。一方面,学院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先后在近200家企业和20多个社区、园区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与园区、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企、校地联谊活动,开展多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与互动,促进区域文化观念的正向变迁。另一方面,科技园区、科技企业为学院师生的社会实践、实验实训等,提供资源、条件和平台,并为科院毕业生优质就业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先后有2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海力士”、“村田”、“松下”、“海润”、“华夏”、“海辉”等奖学、奖教基金,每年进行奖教、奖学金的评比和颁发;有100多家合作企业与各院系部不间断地举办多种多样的“校企文化周”活动;学院每年举办“校企合作,共图发展”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邀请紧密型合作企业参与活动,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和谐相融。 

    战略途径:坚持“协同创新” 创造“蝴蝶效应”

    人才资源将成为下一个30年里,中国城市发展所必须的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发展。脱颖而出,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关键的是如何通过“创意的大脑”,找到切入点,融入大环境,从而实现办学要素的全新激活。

    这一点,从学院的“协同创新”一系列探索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学院依托新区产业集群、技术集聚、人才集中的优势,构建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了以工为主、文商兼顾的多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建成了精密机械类、物联网技术类、软件技术类、新能源技术类、现代服务类和文化创意类六大专业群;深入探索和实践“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办学体制;坚持“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岗位)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等。在专业结构和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课程体系、就业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等方面与专业园区、科技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今年以来,学院依托“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优势,全力打造基于服务科学视角的职业教育链集成服务“无锡模式”。围绕把学院建成集创新理念、发展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区教育为一体的职教集成服务样本,着力推进“四建”(即建职教集团、教学工厂、企业大学、社区学院)工程,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载体。目前,正在与无锡感知集团进行战略合作磋商,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共建“感知技术无锡大学”,推进产教融合向宽领域、深层次、高能效发展。双方共同实施感知技术教育支持计划,共建物联网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共建“智慧校园”。在学校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验场,在企业建设物联网技术成果转化试验基地,联合为感知企业培养高级技术骨干、本科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这种以“共推互聘”为切入点的“产教融合”,能够创造出一种“蝴蝶效应”。一点转变带动一个板块转型,进而推进学校教育从体制机制、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等多领域的全面提升、跨越发展。 

    这或许也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未来发展的爆发力所在。

    (杨大春)

魏铁匠的升官路线图
共推互聘:打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