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俊山、姚木根、冀文林、万庆良、郭振玺……反腐正剧拉开大幕,逐渐披露出来的剧情高潮迭起。而随着不断有人落马的消息传来,很多媒体也不甘心充当看客,纷纷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入采访。但对相关案情缺乏了解,只能采取“到老家,访乡邻”的报道方式。乡人的叹息,父辈的遗憾,再配上几张当年的老照片,读者依稀可辨主人公远去的青春印记,读来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近来,媒体记者寻访这些落马官员的故乡,遥远的路途,偏僻的乡村,新修到老屋门前的乡道,还有至今过着清淡日子的乡人。在早年有过交集、关系或远或近的人们眼里,这些高官曾经堪称“治学精英”、“奋斗楷模”,也曾是故乡的骄傲,更曾是当地人教育下一代的“励志榜样”。由于是不同人的琐碎回忆拼凑而成,这些乡人记忆里的高官往往形象正面,言语中不乏亲切、欣羡。“早知道这样,不如让他在家种地”,这句话道出了故乡人的惋惜。这些报道大体可以分为出身、父辈、少年、离家、发迹等篇章,其间,夹杂着在父亲面前承诺“不贪”、本人很少与故乡人交往等“细节”,故乡、嘱托、性格、往事、回忆、交往等是这类报道的关键词,勾勒出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
对此,有读者批评说“打盆论盆,打碗论碗,翻人家祖宗八代干啥”、“啰啰嗦嗦,废话一箩筐”。读者的质疑似乎不无道理,中央纪委监察部刚刚公布一名高官被查的消息,这个当事人当然是舆论瞩目的“新闻人物”。问题是,纪委公布的是一名中年或晚年时期滥用权力、涉嫌贪腐的高官近况,核心事实指向了相关的权钱交易、私相授受、暗箱操作,这些,也是公众较为关心的信息,其中内幕有赖于纪检部门、媒体记者的深入挖掘,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对社会发出预警和提示。
而一些媒体所着重描述的,则是一个少年和青年时期严于律己、默默奋斗的官员成长故事。纪委告诉社会的是“这一个”,而媒体描述的则是“那一个”,虽然是同一个人,但在事实呈现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的形象”。有的记者对“特稿写作”情有独钟,运用一些文学手法,进一步渲染,放大想象,极力煽情,营造出亲人和朋友至今还在过着贫苦日子的悲情气氛。在记者的笔下,故乡人没有得到这些官员带来的恩惠,原因是这些官员比较低调、严于律己,甚至“清正廉洁”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在涉及贪腐关键问题上,记者得不到更多内幕消息,只好采取“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说”、“街边一位修自行车的老大爷表示”、“一位出租车司机介绍”等报道手法。这些用边缘信息和传闻拼凑成的重要报道,往往让读者感到一头雾水。
由此可以看到,呈现在社会面前的,原本是一位高官涉嫌贪腐受到查办的新闻,而记者提供给读者的,是这位官员的贫苦童年、勤学少年、奋进青年,还有父辈的殷殷期待、同辈的惋惜之情。这些内容不是不能报道,但仅仅提供了诸多背景和新闻花絮,除了描述乡人的惋惜和遗憾之外,是否还应该提供更多有关贪腐的核心事实和重要内容,避免给人留下“在外围转”、“只是花边新闻”的印象。对于官员落马的消息进行追踪报道,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表现,也是记者实现新闻梦想、向社会报告重要讯息、实现深度报道的职业追求。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