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厦门女孩杨松一澍说,自己常常有很多“奇怪的想法”。
她最近的一个“怪想法”是——在城市中建立“温室农场”,从而实现城市果蔬的自给自足,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是她的毕业结业课题。
而上一个已经实现的“怪想法”是去非洲推广太阳能灯,以取代当地居民几十年来一直使用的煤油灯,帮助解决非洲电力短缺的问题。
杨松一澍是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第一届学生,就读于土木工程专业,今年5月毕业。她说,“爸妈给我取四个字的名字,就是为了让别人能一下子记住我。”但是,让更多人记住这个长相甜美的女孩的,是她“不走寻常路”的成长经历——
当别的同学都在埋头苦读备战高考之时,她却选择去美国独自“闯荡”;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可她却最终选择了“非主流”留学目的地中东;她拉上几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伙伴”组队参加美国霍特商学院商业计划大赛,几个“校园新人”一举打败了来自其他世界名校的MBA学生,夺下“百万美元”大奖;毕业后她将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迪拜分公司工作。
她说,不要给自己太多设定好的路,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让这个世界有所不同”。
中国“小学霸”闯荡世界
“如果一定要说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可能就是我会努力把想法付诸实践,真正把它做出来,而不仅是想想而已。” 杨松一澍说。
高二那年,16岁的杨松一澍打听到了一个去美国交换学习的项目,她动了心。“这个机会是我通过中介找到的,那时候高中出国交换生不如现在普遍,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选择出国交换的人。”
就这样,在同龄人都忙着备战高考的时候,她已拎起行李飞往大洋彼岸。
到美国不到3个月,她就通过竞选当上了学校科学社社长;她参加美国数学竞赛,获得伊利诺伊州第一名;她选修了7门美国大学预科课程,包括统计数学、世界历史、编程等,并以全A的成绩通过;参加美国高考SAT,满分2400分,她考了2270分。
她在美国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推荐信上评价这位来自中国的“小学霸”:“她让我用最大的信心断言,她终将会影响这个世界。 ”
2009年,杨松一澍收到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的邀请,允许她在该校的物理实验室实习一年,学习原子物理。
一年过后,原本可以留校就读的她,同时放弃了几所名校的录取通知,选择了一个让人有些诧异的留学目的地——阿联酋。
2010年,杨松一澍成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第一批学生。当年,这所新办学校在全球只录取了150人,录取率仅为 1.65%,堪称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大学之一。
吸引杨松一澍的是这所高校全部由国际学生构成,第一届的150名学生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说43种语言。典型的文理学院的氛围也让人向往,“在这里你可以随意地在食堂走廊甚至是跑步机上和旁边的教授展开对话,能和校长躺在草坪上探讨人生去向。”另外学校一流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了这里的学生去实现他们的想法,杨松一澍也从中受益。大学期间她通过项目、实习、交流、考察、旅游等机会,足迹遍及突尼斯、黎巴嫩、约旦、卡塔尔、巴基斯坦、格鲁吉亚、斯里兰卡、阿根廷、墨西哥、洪都拉斯等26个国家,颇有“闯荡世界”的架势。
“非洲推广太阳能”项目夺百万美元大奖
杨松一澍去过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为的是去推广太阳能产品。
原来,“如何解决非洲能源短缺”是2012年美国霍特商学院商业咨询大赛的命题之一。当年,杨松一澍和分别来自中国台湾、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的4位同学一起组队参加比赛。“其他参赛的队伍绝大多数都具有商科背景,许多队伍的队员都是MBA(工商管理硕士)出身。而我们这支队伍清一色的本科生,而且没有一个人是学商科的。”杨松一澍回忆说。
但是,很快杨松一澍就发现“野路子”也有好处。
“事实证明,如果最初我们按照商业课的模式一步一步走,结果很可能是错误的。”杨松一澍说。
“很多人认为太阳能产品之所以在非洲推广不开来,是因为非洲居民的购买力不足。但实际上,非洲每个家庭都有两部以上的手机,而太阳能产品的价格其实与手机相当,这说明并不是买不起的问题。”
杨松一澍和伙伴去埃塞俄比亚实地考察了一周,发现原来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非洲居民对于太阳能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因此,一些传统的营销手段并不能真正促进产品销售”。
了解到这一点以后,杨松一澍的团队迅速调整方案,从部落首领、小学教师等在当地有威信的人入手,通过他们去向居民介绍太阳能产品,“他们说出的话,是最能被当地人信服的。”
其次,在所有有产品销售的区域都设置销售及售后代理商,在当地培养技术维修工人。“如果产品出现故障就能很快得到修理,这样便能建立起品牌信誉。”
随后,杨松一澍又去了肯尼亚考察,联系当地的银行和销售商,解决了物流等问题。工科出身的她,还尝试着自己动手改进产品的一些技术上的小细节,追求更人性化的设计。最终,杨松一澍所在的团队将“百万美元”的大奖收入囊中。
“城市农场”大胆创意
太阳能项目大获成功后,杨松一澍又有了一个“怪想法”:在城市中建立“温室农场”,这也是她的大学结业课题。
“‘城市农场’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杨松一澍说,“有研究表明,通过建立城市农场,可以基本实现城市果蔬的自给自足,这可以大量减少远程运输食物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另外,现代社会,人们对食品的概念越来越淡漠,而城市农场可以使人们参与到食品生产的过程中来,了解食物从何而来,从而帮助居民树立节约食品的消费观念。城市农场还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中的亮点,为民众提供公共休闲场所。”
想法虽然大胆,但是设计起来却不能简单。
选择哪几种果蔬作为种植对象?运用无土栽培还是有土栽培?如何最大限度地循环用水?农场带来的人流会不会给城市的交通带来压力?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逐个击破。
“但最后的成果让人感到满意。”杨松一澍说,“通过大规模使用循环水和营养液,以及通过非能源消耗的方式保持温室运转,最终测算出的结果是,通过温室农场为城市提供果蔬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大大低于传统果蔬进口、运输所消耗的能源。”最终,杨淞一澍的这一课题在答辩中通过了15位专家的评审,获得好评。阿布扎比城市规划局等政府机构和一些商业公司也前来与杨松一澍接洽,探讨将设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我想让这个世界有所不同”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希望培养出可以让这个世界有所不同的学生。”杨松一澍说,在她看来,她的许多同学的毕业课题也极富创造性。“比如,有一个同学设计的阿拉伯语与手语的感应互译系统。你只要站在镜头前作出手语,机器就会自动读出阿拉伯语,或者只要对着机器说阿拉伯语,屏幕就会显示相应的手语。还有一组同学开发出了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海水净化器,这对阿联酋无法获得稳定淡水供应的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帮助很大。”
“我也有想让这个世界因我有所不同的梦想,但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杨松一澍说,“毕业之后我选择去咨询公司,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尝试新的领域,再寻找自己最适合的领域。”
“永远不要给自己太多设定好的路,在有计划的同时,适当允许自己去偏离计划。”杨松一澍说这是她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