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没想到。”采访中,林志坤以这5个字开头的句子不在少数。
街舞初体验是意外;大学组织街舞社人气火爆也是意外;与后来的“黄金搭档”雷雨濛的相遇相知甚至有些“蹊跷”;两人第一次登台就拿奖更是出乎意料;用心初创街舞服饰品牌受挫、草草准备参加“创青春”创业计划却拿了银奖,这让他感慨万分:没有街舞,生活不会这么精彩。
3年前,林志坤刚来北京印刷学院时,校园里还没有一个像样的街舞社团,现在,他一手创立的“IN舞道”已经闻名北京高校街舞圈。
蜕变始于林志坤大一时一个“折腾”的想法:重做街舞社。“我当时就跟前一任社长说,我想重做,后来我就把所有东西都改了,连名字都是重起的。”
大一下学期的暑假,林志坤没有回家,着手准备新街舞社的成立计划,从人员安排到即将开展的活动策划,他都做了详尽的备案,可是新学期伊始招收新人,打乱了他的计划。
“我也没想到能招到100多人!”林志坤开玩笑地说,“可能是阿雷(雷雨濛)长得比较好看,就会吸引好多男生过来,女生们也觉得她人很好,就加进来了。”林志坤将新加入的129名成员按舞种分类培训管理,每组30~40人,错开时间训练,没有场地,就在学生中心楼前的空地排练。
虽然林志坤不教所有的舞种,但每一批成员训练时,他都要在一旁盯着。“一轮接一轮,那段时间我都吃不上饭,阿雷也帮着我培训,虽然像‘爵士’这类舞蹈,她也不是很擅长,但特别用心。”
第一次见雷雨濛,林志坤甚至没看清她的面容。
大一军训结束,林志坤被同学要求在晚会上表演街舞,于是,他就在夜幕下的操场上练了一会儿。雷雨濛恰巧经过,同样有街舞基础的她便与林志坤切磋起来,俩人刚好跳的都是“breaking”(街舞里的一个舞种)。“但当时天黑,我看不清她长什么样,她也看不清我长什么样”。
缘分并未与林志坤擦肩而过,大一的“K歌之王”比赛上,他再次见到雷雨濛。“她背着个吉他走过去,我一看,哎,这女孩长得挺像个跳舞的,我就想,不会是她吧!”后来,林志坤找到雷雨濛的电话,发短信过去一问,“还真是她!”当时正值校舞蹈比赛,林志坤便邀请雷雨濛与他组合参赛,可惜后者已经有了男舞伴。凑巧的是,没过多久,男舞伴排练时受伤,林志坤与雷雨濛终于成为了搭档。
第一次比赛,两人“半抄半排”了一支舞——《舞动课堂》,拿了个二等奖。这支舞还成了他俩的成名作。“一跳就跳了两三年,第一次展示完之后,学校有活动就会找我们说:‘哎,上次那节目不错,你们上吧!’到了石油大学、化工大学,人家又说‘那个舞好,你们上吧!’我们跳了不下10遍,实在跳不下去了!”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因为想把“IN舞道”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大二上学期,林志坤瞄上了北京市街舞大赛。
他选出5名舞蹈基础优秀的成员,与他组成“IN CREW”战队报名参赛。备战的那段时间,队员们每天从中午就开始训练,常常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11点。比赛前两三天,6个人开启“涮夜”模式,“到了晚上11点还没排完,没办法,就随便找个画室,把东西都清空,接着练,到凌晨三四点,累到不行就直接睡在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拿到了第三名。
外出比赛屡获大奖、签约KOD(国际顶级街舞赛事)高校联盟,“IN舞道”在北京被更多街舞爱好者知晓,工作和训练也走上正轨,这时,林志坤又琢磨着推出自己的服装品牌。他觉得“跳街舞的都太穷了,有钱才能发展得更好”。
没料到,这一次,他出师不利。第一次与RES街舞大赛合作推出一款纪念短袖在赛场内出售,虽然很多人觉得“很炫”,但一问价格便扭头就走。直到现在,这批“高价短袖”还“压着货”。
除了产品销路欠佳,团队中的人事变动也让林志坤苦恼。当初说好一起创业的朋友“放了他的鸽子”。
关键时刻,雷雨濛又来帮忙,做设计、想对策,这个时候团队中一共四个人,他们注册了自己的商标“INO”(In Original),中文名“晷巳”。他说,IN正好是“印”的发音,与校名相关,“晷巳”取“癸巳”年的谐音,意思是2013(癸巳)年创立,“晷”代表时间,林志坤希望他的品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延续下去。
大三时,他带着自己的品牌参加了在北航举办的“创青春”创业大赛,没有刻意准备,也没抱太大希望,却获得了“银奖”,这让他和雷雨濛走出答辩会场时感慨颇多,“一晃三年就过去了,如果没有街舞社,生活也就没那么精彩了。”这是雷雨濛说过的一句话,林志坤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