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我在家中忽然接到妹妹从老家打来的一个电话。
妹妹在老家的县城医院做会计工作有10多年了,今年要评高级职称,按规定必须有3~4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妹妹说,哥,这回你得帮我一把,都指望你了。
放下电话,我心情很沉重。这不单单是作兄长的我多年来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歉疚感:20年前本不富裕的家里拿钱供我上大学,一直读到博士,如今在一家教育科研机构工作,而妹妹只读了成人大专,毕业后在县医院工作;更多的是对那个所谓职称评审制度的一种无名的愤怒:作为一个县医院的会计,妹妹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财经方面的期刊论文,她没受过一丁点儿的所谓的学术训练。
是谁搞了这么个荒唐的规定?难道除此之外妹妹就上进无门,只能在放弃和造假之间做两难选择了?!
近几年,国内学术造假和腐败问题频发,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院士申报造假、著作抄袭剽窃、写论文找枪手、发文章挂名搭车、伪造数据或结果,还有名人学历或经历造假的,林林总总,层出不穷,不断挑战社会公众心目中学术界的清高形象和道德底线。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对各种学术造假“零容忍”,保护住社会良知的最后一片净土。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今社会中学术造假的根源何在?
学术造假的根源,首先在于不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近年来形成的单一而僵化的评价制度,只以发表文章的数量和级别作为唯一的成果指标。如今多数高校、科研单位都有以核心期刊为评价核心的职称晋升制度。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成了衡量一个人科研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后来甚至演变成为学校之间排名的一个标准。有的高校还制定了学术成果奖励细则,还有单位规定,在顶尖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一篇论文,单位给两万元奖金,在国外《Nature》、《Science》等发表的奖金更高。非学术系统也模仿和参照学术系统本有偏颇的做法,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妹妹所在的财会序列本是窗口服务性部门,和学术研究不沾边,为什么评职称不去看看工作表现、个人业绩成果或对单位的贡献,而非要看不相干的期刊论文呢?
产生学术造假的另一个根源,在于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我们这个社会本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学问和研究被当作是爬上社会等级金字塔的一条重要阶梯。要想有前途、有好工作就必须先要弄个硕士、博士的学历。于是大量既无研究素质也无研究志趣的人,通过考研读研涌上了这条轨道,而入门条件就是通过国家统一的纸笔考试。然而,更能反映一个人研究潜质的是他/她已有的成果,如报告、文章或课题、著作。教授招研究生,最简单直接的莫过于请他们拿两篇自己写的(发表或未发表)材料,拿来一看即知其学科知识的理解深度、悟性和文字功底了。
反倒是那个统一考试,可能只是反映谁死背书本知识的水平更高一些,与研究能力和兴趣都离得很远。一个人的研究能力尚可培养,研究兴趣却是来自于内心的长久的追求和志向。如果我们的高校院所招进了许多志向只在最后一纸文凭的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板凳甘坐十年冷、寒窗孤灯下寻求真知吗?
产生学术造假的第三个根源,还在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国内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残缺,学术培养制度不完整,可硕士、博士点近些年却越来越多。入学之后,多是跟着教师照猫画虎式的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位好友几年前从北京一所著名的985学校毕业,看到他的博士研究生课程表,除了政治、英语外就只有4门专业课程。3年博士生早早没了课,论文全靠最后一年猛拼。对比我在美国的读博经历:要上三大系列的30多门课程,光是研究方法的课程就有十余门。最后两年的论文研究,教授还组织了数门小型研讨班(seminar),研讨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处理到论文撰写,都有结合实例手把手地指导。
做学术研究讲求思维严谨、方法科学规范、掌握大量资料基础上的批判创新,需要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专门人员来做。如果培养过程不严格,该学的没学到,该懂的不懂,必然会影响其研究质量。更不必说那些没受过正规学术训练的人了。
导致学术造假的最后一个根源,还在于监管制度的不健全、执行不力。无论是学校内的监督还是社会监督,都有不少管理制度上的空白点,有的即便是有制度也不去严格遵守执行。
我到美国后参加的第一个校级讲座就是讲学术伦理(academic ethics)的,包括学术道德、历史事件、如何避免各类学术不端等。每个研究生都要听,课后还要颁发证书。在一个信用社会里如有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出就意味着开除离职、名誉扫地。大学学术委员会也会定期审查和公布处理结果。
而国内的很多学术不端问题,是内部人员之间出于矛盾纠纷而“捅”出来的,学校和院系领导将其当作“家丑”,常因怕影响集体声誉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少有严肃处理的。这实际上是鼓励了那些胆大妄为的造假者,打击的是认真遵守学术规则的人。长此以往,焉能不败坏了本单位的学术风气?还有不少学术腐败案例出于领导层管理人员的不自律,以行政权力干预、介入学术活动,以求得个人私利。这一类事件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坏。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显示了打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大快民心。反腐力量也应该如阳光一样照进学术界——权力腐败的又一个高发区。我们能不能在中央、地方、各单位及院校先设立起一套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举报机制?
理想终归理想,现实却是每天要面对的。现在的棘手问题是,我还帮不帮妹妹?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