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7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墙上的自治”走入百姓家

——厦门兴旺社区居民自治样本调查

本报记者 王怡波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15日   06 版)

    一个城市小区没物业怎么办?

    对最可能出现的脏乱差结果,福建厦门海沧区兴旺社区名仕阁小区和金茗花园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自己管理,井然有序。

    “秘诀?”兴旺社区居委会主任许敏芳说,“也没什么,就是‘微自治’。”

    “简单来说,‘微自治’就是让每一个居民个体成为治理社区的主力,从微小的、看得见的、大家真正关心的事情着手,让居民真正自治,我们提供服务。”许敏芳介绍。

    在这样的模式下,包括名仕阁小区在内,兴旺社区所辖的5个小区一改昔日“令人望而生畏”的人居环境,成为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典范。

    今年年初,兴旺社区“微自治”入选2013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释放了社会领域全面改革的信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认为,步入中等收入社会,政府在低收入阶段的单一治理模式面临转型。

    “以兴旺社区为代表的海沧探索,实现了从传统乡村治理到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大跨越。”徐勇说,这种跨越最大的特点是——政府强化服务,社会参与治理,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独唱变为政府领唱、社会合唱,“这也是厦门提出的‘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核心精神”。

    去年7月,厦门市委确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和共同缔造理念,兴旺社区被选为试点,围绕“微自治”进行新一轮改革。

    不久后,华中师大组成了由徐勇牵头的课题组,进驻海沧,对探索基层居民自治有效实现方式进行长期研究。

    曾经“不兴旺”的兴旺社区

    成立于2007年的兴旺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区内,1.5万社区人口中有1万多是外地人。

    “治安混乱,服务不足,环境恶劣。”一些居住较久的居民回忆起兴旺社区以往情形时,用“冷清”二字概括社区的氛围。小区的门口堆满垃圾没人打扫,道路上污水横流无人过问,小区车辆随意停放经常挡住道路,同样成为常态。

    虽然有居委会,甚至开始着手部署网格化管理,但直到去年下半年,“我们的社区治理才有了质的飞跃”。

    华中师大课题组将这种飞跃形容为:打破传统社区管理模式桎梏,激发社会多元参与,居民不再是“看客”,而是“参与者”,生人的“你我”,变成熟人的“我们”,自治真正落地,而不是挂在墙上。

    兴旺社区将飞跃的方法概括为“微自治”。许敏芳说,这个“微”,首先,社区处于最基层,规模小;其次,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大部分事情又是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还有,每一个居民个体组成了自治的大格局,每个人力量微小,但发动起来能给社区带来巨大改变。

    改变之后的兴旺社区,环境干净整洁,人情味越来越浓,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公共事务,过去的脏乱差一去不返。

    培育公共精神

    在许敏芳看来,兴旺社区的巨变与它去年独创的“微自治”制度密不可分:绿地认养和空间认管。

    在兴旺社区,随处可见的花草绿地,类似于一些公园,花草旁都立着介绍该花名称特征的标识牌。但与众不同的是,兴旺社区的花草牌子上多了一行信息——“认管人:某某某”。类似的标识牌还出现在“知心亭”、“圆梦廊”、“民声话仙场”等诸多小区公共活动场所。

    “认管人就是责任人。”许敏芳介绍,兴旺社区将众多公共空间进行分区,由居民自愿认领,承担卫生、养护等责任,例如认养绿地,就要看护好绿地里的花草生长,还要维护周边卫生。

    这种特殊的认养制度起源于一位退休教师和一棵鸡蛋花的小故事。

    2008年,退休教师何琼英住进兴旺社区的兴旺广场小区,喜爱花草的她,发现小区里有一棵鸡蛋花。“它长得很漂亮,特别讨喜。”何琼英开始经常给鸡蛋花浇水,捡拾花边的垃圾,劝导在附近乱扔垃圾的居民。

    久而久之,以鸡蛋花为中心,一小片绿地被何琼英照顾得绿意盎然,前所未有地整洁。渐渐地,有一些居民开始受她影响,对园艺产生兴趣,修剪小区里一些花草。

    这件不起眼的小事,成为兴旺社区出台绿地认养制度的灵感源泉。社区工作人员开始在全社区范围内征集对绿地认养的意见建议。最终,收集到的32条意见大多被采纳,并形成一套完善的绿地认养制度。

    由此衍生的空间认管,使兴旺社区里的一个个活动场所成了居民的“责任田”。空间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场所认管的标准和机制,一切都按照标准化设计实施。

    培育居民公共精神,美化社区环境,打破生人桎梏……华中师大课题组认为,将公共空间划分而治,并让居民成为真正的治理者,这不仅遏制了行政资源的过度介入、替民做主,更关键的是,“让居民产生了内生力量”,“这样的居民就不仅仅是政府治理的被动受益者,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共同主体的参与者,居民自治得以落地”。

    丰富自治内容

    “微自治”唤醒了群众参与意识,也丰富了社会自治内容。

    以往的社区自治往往仅是3年一次的社区选举,社区自治对居民而言是看起来近、实际上远。“微自治”将社区自治内容进行了极大扩展,从凉亭修建、绿地认养等小事到广场修建、外来人口服务等大事,社区自治已经融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

    去年7月,厦门首个居民自治“孵化器”——四民家园在兴旺社区成立了。在这里,居民“自己事自己议”,和居委会一起共建、共管自己的家园。理事会、业委会、俱乐部、义工队……各类微组织也不断涌现。

    兴旺社区广场景观水池长期浊臭逼人,蚊虫成群。不久前,居民商议着改造这个卫生死角,居民林惠梅提出的下沉广场方案得到认可,大家捐资8000多元,自己动手改造。

    建立同驻共建理事会,发展各类趣缘组织,成立志愿者组织,构筑民智议事厅……兴旺社区有了微行动、微组织、微平台、微机制,一步步把“微自治”做大。

    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

    随着居民自治水平提升,许敏芳感到,居委会的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

    许敏芳说,曾经,本应作为基层自治载体的居委会承担了大量行政职能,但现在,兴旺社区扮演的角色纯粹就是服务者,“很多原来由我们包办的事情,现在要让渡给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来做,社区居委会转变为社区自治的服务者,为群众参与提供空间。”

    在许敏芳的观察中,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后,居民有了话语权,也有了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在中共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看来,政府和群众的关系,现在就应该是“群众点菜,政府配餐”,过去政府“为民做主”,现在要变为“让民做主”,曾经的管理者,现在要做好服务者。

    华中师大教授邓大才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经历了全能政府、积极政府两种模式。现在,政府逐步将“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来解决,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这时候,社区自治就显得尤为重要。”邓大才研究发现,社区以下的单元最适合自治,而且,以项目、活动、平台为载体的自治,以趣缘、业缘、奉献利益为引导的自治是比较有效的自治方式。

    在邓大才看来,海沧的探索正符合了他所说的有效条件,“而且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代表着一定的社区自治方向”。

    许敏芳则用一个小故事证明了“微自治”为兴旺社区带来的“正名”和价值:

    两三年前,住在名仕阁小区的老吴,提出要为在外工作的儿子在兴旺社区购置一套婚房,儿子坚决不同意:“那么乱,在那里住都嫌丢人。”而今年春节许敏芳去家里看望老吴时,老吴告诉她:“现在小区发展太好了,我儿子正到处打听,想在社区买套房子回来住。”

    2013年上半年,兴旺社区的商品房市场价5000~6000元,而仅仅半年后,面貌发生巨变的兴旺社区房价涨至1万多元。

    本报厦门7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王怡波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7月15日 06 版

九、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天津工大成功研发高铁无线供电技术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对蒋洁敏、李东生、王永春立案侦查
“墙上的自治”走入百姓家
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主席暑期受训
“健康成长安全体验周”活动举办
“广州青年好声音”广播大赛启动
东航启动大型公益助学项目
江苏书展发放低保户助读券
第二届城管文化论坛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