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开始,高校大学生纷纷收拾行囊,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暑期实践项目之一——支教。他们通过社团、NGO、学校等平台,前往较为偏远的农村山区,进行平均为期10~15天的短期支教,充实自己的假期,圆一个“改变落后”的高尚梦想。
在一些高校,从五月起校园内就开始了红火的支教活动宣传,支教地点以贵州、云南、宁夏、青海、湖南、四川等西部省份为主。报名十分踊跃,有许多学生本来对支教没有特别的兴趣或计划,经周围同学鼓动,也加入了支教的行列。但是一些大学生空有支教热情,实际支教能力却很有限,这直接影响到支教的受众——农村中小学生的收获。对于接受支教的农村学校学生来说,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时间很短,而且是利用宝贵的假期休息时间,他们非常期待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支教的质量取决于大学生的支教能力。“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言传身教,要求教师自身品质端正高尚,言行得当适宜。一些参加支教的大学生大多在读大二大三,思想体系和价值判断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备和提高;一些大学生并未深入研究过教育机制、教育方法、教材等,也未接受过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能力有限。加之假期短期支教时间很短,无法制定系统完整的教学计划,碎片式的知识更不易传授和掌握,支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些前去支教的同学承认,很少有人有过在讲台上讲课的经历,甚至很多同学连家教也没有做过,给孩子们讲课让他们感到紧张和局促。一位参加支教的同学抱怨说:“那么短的时间,教什么都没用啊。按照课本补几天课没什么意思,课外内容不涉及考试,小孩儿们肯定不放在心上。”怎样能让所教的内容或所办的活动有吸引力,能在短时间里使孩子们的收获最大化,能够确保给孩子们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这些问号,期待支教同学提前思考。
实习生 郑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