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7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29日   02 版)

    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是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沉淀。通过一个学校的校训,可以直接触摸到该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为迎接建校95周年,广泛征集校训,作为学校培育人才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师生踊跃提出方案,最后经学校讨论,选定了启功先生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字。

    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教育救国的思潮是紧密联系的。师范学校被认为是培养国民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源泉。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志士仁人大声疾呼变法图强,强调维新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教育之本在教师。梁启超在《论师范》中指出:“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要义。”正是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于1902年应运而生,开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之先河。

    1912年,著名教育家陈宝泉出任校长。陈宝泉很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他认为,今天师范学校的受教育者就是明天社会上的教育者,他们的品德、学识、行为等都将影响青少年,他们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他常对学生说:“你们将来出去做教师,要晓得做教师是不容易的,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当时学校门口挂着一面大镜子,上写“整容貌”三个大字,学生进出校门均须穿着校服,佩戴校徽,整理仪容,他们儒雅的举止,谦恭的仪态在社会上极负盛誉。

    范源廉先生任校长期间,十分重视为师之道,提倡人格教育,强调师范生的学识与品德修养。在他亲自撰写的校歌里写道:“往者文化世所荣,将来事业更无穷,开来继往师道贯其中,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老校长李蒸也曾说过,师大对国家的贡献不是煊赫的,而是潜伏的永久的,“为国家树人大计培植下优良种子”。

    北京师范大学112年的发展始终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在讨论师范教育的出路时,人们提出:“惟收复失地,复兴民族,才是我们师范教育的出路,惟有动员民众,抗战到底,才是我们师范教育的任务。”“我们师范生应以所特具的吃苦、耐劳、沉毅、果断,创造以教育为终身职业的硬干精神,发扬光大起来,更飞跃的进展到中国领土之每一个偏僻的角落,而激发起全国父老兄弟姊妹们的爱国情绪和急切的抗战工作”。

    在近现代中国,由于师范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承担的使命重大,师范院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非常鲜明的。可以说,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早已成为北师大人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坐标,深深融入北京师范大学的人文血脉之中。教师要“为师”“为范”,必先使自己成为学识广博深厚、“智如源泉”的“大知”者。为师者不仅要“学高”,更要“身正德高”。崇高德行的养成要靠学问修养,高洁的品行又为“学”提供保障。“学为人师”与“行为世范”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突出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想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正如启功先生所说:“校训没有任何人执行考试、考察、判分、评选,实践校训关键在于师生的自觉性。所学能否真正成为师表,并不是‘职称’、‘级别’所能衡量或代表;所行能否真正成为模范,也不待旁人选举出来,而是要随时扪心自问,有没有可惭愧的思想行动。”

我的大学,我的校训
校训是大学熔炉的精髓所在
要么不做 要做就做最好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实事求是”的影响
想起老校长张学良
我心永系西三环北路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