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东北大学的校训,还是从东大人耳熟能详的校歌里得知。“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这首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白山黑水之歌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也因此爱上了古都盛京之下这所有着90年历史的大学。
“自强不息”出自《易经》中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原意是说,天总是刚劲、强健而运行不止的,君子观此象而感同身受,因而发愤图强奋斗不息。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们的老校长张学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20世纪前半叶,在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长途中,“自强不息”是使用最多最广泛也给全民族以激励、鼓舞的口号和精神号召。东北大学是东北地区的文化旗帜和精神堡垒,在沦陷后的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张学良老校长以“自强不息”训导师生,以其鼓舞斗志、激励精神,进而鼓舞人民。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东大学生走在了最前列,以校训“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品格,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著名的“一二·九”运动纪念碑还矗立在东北大学校园内。
当东北大学流亡关内以后,这“自强不息”的号召,更带有一丝悲壮的气氛,既鼓舞了师生自己,又鼓舞了整个中华民族。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史上,“自强不息”已成为国人性格形成和人格培育的砥砺之石和行为圭臬。而现在,“自强不息”也作为东大人一直葆有的精神品质而被代代相传。
与此同时,“知行合一”的校训,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古代对“知行合一”有过许许多多阐释,它已成为中国极具核心意义的哲学命题。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将原名改为“知行”,后又改为世人熟知的“行知”。名字的变化正反映了他观念的变化:“知”指知识,“行”指行动,先重视知,可以视为主张“知是行的基础”“知比行重要”;后来则反过来了。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陶先生批判地改造杜威的实用主义,提倡“教学做合一”,创办生活教育社和工学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浴血重生,有着几十年积淀的东北大学校训,既有“自强不息”的爱国意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思想性格,又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重视实践的同时也重视知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实践与理论统一。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的“自强不息”,更在继承和发扬、光大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传统,继承、发扬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出适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今天的“知行合一”,更是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与行统一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学风、文风,以新的人文内涵涵养精神与心性,做到既能言又能行,进而真正地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