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7月3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职场进化论

无用功的用武之地

方奕晗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31日   11 版)

    核心提示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也许一开始只是出于兴趣,你并没有计较得失、权衡利弊,但坚持做下来就成了一种积累,就会给你日后的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可能性。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我们通常会觉得,那些立竿见影的、可以让我们直接拿到报酬、得到升职或者获得利益的才是“有用的”,相反,不能立即见效的就属于“无用功”。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期待“付出-回报”的周期越短越好,否则就会抱怨世道艰难,人心不古。

    每件看似无用的事情,其实都是有意义的。因此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专注于事情本身,那些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就会出现在未来的某个地方。

    “我把所有的错都放在前面犯掉了。”韩寒在一段视频访谈里这样说。

    话题围绕着正在上映的电影《后会无期》展开,而其中最打动我的,是他谈到电影开拍之前自己的状态:“没有积累,没有之前的兴趣爱好、冲动、跃跃欲试,以及对这种跃跃欲试做出的准备,你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技能是一种准备,知识是一种准备,人生经历也是一种准备。”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职场。

    再周密的职业规划也无法穷尽所有可能性,就像没有谁可以精准预测自己的人生一样。无论社会变迁、科技发展还是个人境遇的改变,都会让我们的职业生涯充满变数,所以更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未来的大致轮廓,“弯路”在所难免。可是,既然一切都有可能改变,那么当初那些看似毫无用处的事情,谁知道会不会就孕育出突如其来的机会呢?

    横冲直撞的过程也是一种积累

    我的中学同学D最近接受了一家主流财经媒体的专访,他现在的身份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CEO。

    照片里的D同学意气风发。他的公司发展得很快,短短一年时间已经拿到数千万元融资,招募了一班精兵强将,业务范围迅速从北京扩展到全国。

    他的创业之路是从无数次碰壁开始的。最落魄的时候,他刚刚卖了房子,钱全部投入在建设一个病患社区网站上。有一次我们约好在路边接头,我开车赶到的时候,看见他正坐在马路牙子上,抱着一本砖头一样的医学辞典专心阅读。你能想象吧,一个毕业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文科生,从零开始学习医学的难度该有多大。但他觉得,既然要做互联网医疗,既然要和病患打交道,就得充分了解甚至进入这个行业,才有和专业人士对话的资格。

    一段时间之后,传来的消息说D放弃了那个网站,改做APP了,卖保健品。现在想来,一方面是受移动互联网热潮的裹挟,另一方面,按照D的说法就是“需求太分散,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我们都觉得他挺亏的,这么个耗费心力、倾家荡产的搞法,还不如踏踏实实打一份工。

    APP是另一套玩法,从功能模块到视觉设计再到用户体验,那阵子我们隔三差五就会收到D的邮件,就某一个页面的设置甚至字体颜色征求意见。然后就是APP上架、完善功能、调整产品线、市场推广……

    就在我们觉得D同学的事业已经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他又有了新变化——一个专业从事医疗健康咨询的APP团队热情洋溢地拉他入伙。记得D当时对此的解释是,这个团队做的,正是他之前想做却没做成的事。

    我们都觉得他疯了。30多岁的年纪,一次次地重新开始,一遍遍地做无用功,每次还都全身心投入,这人到底要干吗?在大多数人看来,从原点出发,总要朝着一个方向走才会有所积累、有所建树;如果每次努力之后都要退回原点,再掉头走向另一个方向,那么之前的所有时间所有心血岂不是白白浪费了?

    但D同学却是另一种思路。他说这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你不可能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做事,只有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碰壁,不断地了解市场规则和自身局限,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横冲直撞的过程,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积累。

    现在D同学的公司已经开始了第三轮融资,事业蒸蒸日上。这些年,他看似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但实际上,他今天的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前的积累:从那个中途夭折的网站上他了解了市场需求,从那个被放弃的APP上他掌握了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而加入那个公司则让他熟悉了产品、搭建了人脉,同时也更懂得商业合作的法则。现在,甚至就连如何让整个团队高效运转,也受惠于他本科时被迫学习的专业知识。

    用D同学的话说,所有你吃过的苦都不会白费。

    放下得失是更高的境界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职场上守土有责,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完成好,不多管闲事,也不给别人添麻烦,就已经是相当尽职的表现了。而HR部门也会在签劳动合同之前向你明确岗位职责,告诉你老板发下来的薪水中都包含了哪些工作内容。

    除此之外,就只能算是义务劳动了。

    朋友小陆在公司里就经常干些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小陆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会计,从早到晚除了财务单就是excel文件,赶上季度末,更是忙得昏天黑地,弄不好还会被留下来加班。

    财务部门女同事居多,搞不定电脑的是大多数。IT部和他们不在同一楼层,有时候电脑出问题了,千辛万苦地把技术人员召唤来一看,只是网线没插好之类的乌龙。更何况IT部门人少活儿多,报修电脑重装系统经常要排到3天之后,严重耽误工作。每每这个时候,小陆总会挺身而出,抱着键盘鼓捣一阵子,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问题。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小陆有这个本事,而且他态度好,随叫随到,技术也不错,于是办公室里不管谁的电脑有了毛病,第一反应都是对着空气大喊一声:“小陆,帮我看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小陆就只好放下手头的事情,乐颠颠地跑过去排除故障。

    IT工程师们乐得有这么个编外成员,因为小陆确实帮他们解决了不少麻烦。而小陆自己呢,本职工作一点也没少做,而且还会被计划外的义务劳动随时打断,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但他从来不抱怨,继续兴致勃勃地做着“无用功”。他觉得自己喜欢摆弄电脑,帮同事的忙不过是顺手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公司里,谁都觉得这个胸前挂满“好人卡”的小伙子是个过日子的人,没什么雄心壮志,直到有一天小陆突然辞职了。他的下家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外资银行,他要去做的事情恰恰是过去的“课外作业”——技术支持。新东家看上小陆的,正是他有金融行业背景,电脑技术水平高,熟悉相关软件。

    曾经的无用功找到了用武之地。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也许一开始只是出于兴趣,你并没有计较得失、权衡利弊,但坚持做下来就成了一种积累,就会给你日后的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职场上,步步为营是一种策略,而放下得失,尽可能多地做事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说不定哪天,意想不到的机会就会自己来敲你的门。

    每件看似无用的事都是有意义的

    现实生活中的无用功往往会表现出残酷的一面:你攻了半年的客户突然转投别家,你熬了3天写出来的策划被上司分分钟“枪毙”,你准备了一个月的项目却因为公司战略调整被取消……遇到这种事情,换了谁都难免沮丧、失望甚至是愤怒。

    仔细想想,除了这些被迫发生的“悲剧”之外,其实每个行业、每个岗位都有些无可避免的无用功:你费尽心力带出来的徒弟出师没多久就跳槽了,你挨家挨户推广产品99%都是在白费力气,你设计的5个方案只有一个被最终采用,你花了整个星期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应聘者……但这又怎样?因为这些无用功的存在,你就不做事了吗?

    或者换一个问题,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我们通常会觉得,那些立竿见影的、可以让我们直接拿到报酬、得到升职或者获得利益的才是“有用的”,相反,不能立即见效的就属于“无用功”。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期待“付出-回报”的周期越短越好,否则就会抱怨世道艰难,人心不古。

    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视线放得长远些,把利益反馈的期待从一个月放大至一年、五年、十年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的时候,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比如,3年前拒绝你的客户对你的专业素养和执着品质念念不忘,现在他拿着一个更好的合作方案来找你。比如,你见的50个人中,49个都没能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但你却从他们身上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获得了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经验。比如,那个跳槽的徒弟有一天找到你,带来一个你期待已久的合作项目。比如,你换了个新老板之后忽然发现,之前被上司反复折磨出来的创意,让你在同行之中拥有了良好的口碑。

    每件看似无用的事情,其实都是有意义的。因此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专注于事情本身,那些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就会出现在未来的某个地方。

万花筒
无用功的用武之地
薪酬拉锯战
暑假保卫战
留学攻坚战
我也希望帮助别人,但不是在考场上
给镜中的自己点个赞
实习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