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8月03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从“广播体操人人做”到“任何人都能追求自己的运动梦想”——

中国体育正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本报记者 慈鑫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03日   04 版)

    自行车运动逐渐成为人们运动休闲的生活方式,业余自行车赛事在国内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图为江苏的一项自行车比赛。CFP供图

    7月28日,第101届环法自行车赛落下帷幕,这项百年赛事终于迎来第一位完成全部赛程的中国人——27岁的计成。尽管总成绩排名倒数第一,但计成仍然是中国自行车运动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

    因为计成的出现,人们不禁又要对中国自行车运动感慨一番。

    一直以来,“自行车大国”的头衔更像是对中国自行车运动发展水平落后的嘲讽。其实,很多情况都已经改变,当计成为中国竞技自行车运动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时,中国业余自行车运动早已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荒漠地带,如果留意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中国大城市的街头,不难发现近几年出现了许多销售运动自行车而非代步自行车的商店。周末,在这些大城市的周边地区,戴着头盔、骑着专业运动自行车的“车友”越来越多。

    早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已经有8名中国运动员参加了自行车比赛,但普通中国人对自行车是交通工具的印象根深蒂固,这一状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明显改变,“自行车也是一项体育运动”的概念真正闯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如果就此进一步观察中国业余体育运动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自行车“车友”群体的迅速壮大只是其一。

    业余自行车运动的兴起

    今年夏天,刚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李陶,是北京业余自行车圈中小有名气的人物,从2007年考入北大参加北大自行车协会以来,7年间,他见证了北京业余自行车运动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上中学时就喜欢骑车,考上大学之后,很自然地就加入了自行车协会。”李陶回忆,“刚加入北大自行车协会时,基本每个周末都会骑100~200公里,但当时主要是骑游,一边骑车,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

    2008年,李陶不满足于骑游,而是希望能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一辆普通的自行车难以满足需求,他需要买一辆较为专业的运动自行车。那一年,在父母的资助下,李陶买了一辆一万多元的车,当时,这对于一名业余自行车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大手笔”,“家里之所以为我出这个钱,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小到大没有上过任何课外补习班,父母说我替他们把上补习班的钱都省下来了。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理念也很开明,我父亲说他当年上大学的时候也喜欢骑车,曾经从北京骑到了泰山,他们支持我参与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

    买了专业赛车后,李陶开始参加北京的业余自行车比赛,“那时候业余自行车比赛水平确实比较低,2008年我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到了一个爬坡第8名,之后的两三年,我一直稳定在北京业余自行车比赛的前10名。”

    但从2008年开始,中国业余自行车运动已经驶入了快车道,“我明显感受到,参加业余比赛的人越来越多,业余选手的训练水平也越来越高。”李陶表示,从业余选手的规模而言,过去几年,人数至少增加了5倍,赛事的数量、规格也水涨船高。2008年时,北京一年举办的业余自行车比赛大约8场,现在一年不下20场;2010年,业余自行车比赛的冠军奖金达到1万元就很稀罕,现在,冠军奖金两万元的比赛比比皆是。

    有一个现象可以表现中国业余自行车运动巨大的发展,李陶表示,“过去,从成都骑车到拉萨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但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人在挑战这条线路吗?现在差不多每天都有200人从成都出发骑去拉萨。”

    2008年,李陶那辆价值一万多元的赛车引来无数车友羡慕的眼神,但现在,1万元以上的车已经是车友的标配。世界知名的几大运动自行车生产厂商,近几年在中国开店的速度也在加快,几天前,李陶发现自家附近又有一家知名运动自行车品牌商店开业。

    短短几年间,自行车运动在中国不再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而真正接了地气。李陶表示,国内一些业余选手的运动水平已经达到了专业运动员的水准,不过这两个群体目前还是泾渭分明,“专业运动员多数还是‘苦孩子’出身,是在传统的体育体制下成长,主要是希望通过体育运动改变命运;业余选手则是有一定经济实力,有时间、有能力去深度参与一项体育运动的普通大众。”以自身的感受分析,李陶认为业余选手对自行车运动的追求来源于几大因素,“强身健体、对户外和自然的向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以最低的成本体验最大的快感。”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印象正在改变

    广州的胡东业是一名企业高管,不过,他身边的朋友对他最深的印象却是“运动达人”。2008年,胡东业带着儿子练游泳,没想到自己也养成了游泳习惯,去年开始,他又爱上了眼下正风靡全国的跑步。

    胡东业不仅自己游、自己跑,还每天通过在微信、微博上分享自己的运动体验带动了身边的一批人。

    “每天的第4顿饭。”这是胡东业的一位老友对运动的评价。

    出生于农村的胡东业,青少年时期没有条件也没有愿望去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没有想到,我年过40却爱上了体育运动。”胡东业的身体素质不错,每次游泳3000米或跑步10公里已经不在话下,他还希望自己的运动技能可以不断提高,“我还曾专门找到原中国游泳队总教练赵戈,请他指点我的游泳技术,既然喜欢游泳,当然希望自己能越游越快。”

    可年龄在这儿摆着,身体素质也绝对不可能再像年轻人那么优越,胡东业后来渐渐放低了心态,不再强求自己的运动成绩,但同时,他又发现因为自己参加体育运动,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员工会认为,公司领导可以持之以恒地干一件事,这个企业也是有希望的。”

    现在,胡东业不仅自己保持着运动的习惯,还鼓励员工参加运动,“我给他们发补贴,让他们也养成一个运动爱好。对个人而言,运动可以锻炼意志、提神醒脑,对企业来说也可以提高凝聚力。”

    有一项运动爱好的人更容易受人尊重,这是胡东业意外发现的一条企业管理之道。其实,眼下国人潜意识中对体育运动的印象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每个人身边都出现了几个酷爱运动的朋友,他们不是运动员,但对运动的热情和专注不亚于运动员。很多名人也以热爱运动的一面示人,除了一些知名的商界领袖热衷于登山之外,还有诸如车技不亚于写作水平的韩寒、滑雪水平不亚于演技的夏雨等。体育运动并非专属于运动员,“任何人都能追求自己的运动梦想”这种观念正在冲击着每个中国人。

    民间体育运动的热情正在被激发

    就像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使得英国最早出现了有钱有闲的市民阶层,可以广泛享受体育运动一样,近几年中国业余运动水平的发展也与时代背景有关,“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黄亚玲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中国经过近30年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是我们国门打开了,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了,看到国外提倡的公民社会,我们近几年也在倡导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意义就是,一个社会中民众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通过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来实现。体育运动也是这样。”

    黄亚玲表示,中国业余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实际上是在提醒政府,“体育不能再是一元化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

    “我们过去体育的发展只是依靠政府,结果就出现了‘广播体操人人做’的情景,当时出现这种情景,主要是因为我们要提高国民体质,但是社会资源又不够,可选择的手段不多,再一个就是体育由政府一家来抓,是一元化的体育。”

    对老百姓来说,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正在改变,所以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黄亚玲表示:“我们过去理解的健康可能仅仅是身体没有残缺,但现在心理不健康也算不得健康了。如果社会交往能力不行,也谈不上健康。而体育恰恰就是最有效的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方式,健身、健心、益群,体育运动在这几个方面的作用都是其他文化活动不能替代的。”

    当体育运动的热情在民间被激发,政府应当做好为体育多元化提供保障的工作,“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什么都靠政府的观念。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政府根本就提供不了那么多的服务。现在大众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必须要依靠社会。”

    美国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最为典型,“美国的社会组织非常发达,体育没有政府照样能发展得很好。它的职业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得非常好,完全就是依靠社会力量来带”。

    从中国的竞技体育来说,业余体育的兴起为打破传统的专业队模式提供了平台,“体工队、国家队选拔机制,是国家替你选择未来,家长替你选择未来。但我们今后俱乐部、社会组织办体育,是孩子自愿参加到里面来,他们通过玩、通过兴趣来参与这项运动,那样的潜力是无限的。”黄亚玲认为,这其实是为中国的竞技体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现在竞技体育的路是越走越窄,好多运动员只会体育不会其他,受到社会的诟病。很多家长看到这种情况就会说‘我可不能让孩子练体育’。另外,现在的孩子升学基本是唯一出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家长看到体育的出路,也可以在孩子成材上有多种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便孩子不做职业运动员,也会因为培养了一项体育兴趣而终身受益。”

    本报北京8月2日电

中国体育正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张树鹏有个翼装飞行梦
商业赛事熬过低迷阶段期待再次洗牌
祁连山超百公里山地户外挑战赛落幕
金沙冷水河全国溯溪大赛结束
中国沂河国际滑水公开赛将举行
图片新闻
古井贡酒 年份原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