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炫富女”郭美美涉嫌赌博犯罪被刑拘案始末的报道与评论,成为8月4日仅次于云南鲁甸地震的公共热点舆情事件。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统计显示,35.2%网民认为郭案舆情“风头”不应盖过云南鲁甸地震。
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在8月4日凌晨0时至上午10时,郭美美相关网络舆情总量及增幅超过云南鲁甸地震舆情。但自上午10时至中午13时,灾情舆情量高速攀升,超过郭美美案件。
公共热点事件舆情为何会呈现这种交错的局面?深层原因何在?
38.1%网民批判郭美美蹿红背后的“崇拜权钱”土壤
在8月4日凌晨0时至上午10时,郭美美事件舆情总量及增幅超过了云南鲁甸地震舆情。
中青舆情监测室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三:
一是互联网媒体时代“眼球经济”的传播导向。该负面新闻中大量出现性、赌博、美女等契合传播效应的关键词及相关信息,客观上刺激了信息传播。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2000条网民观点显示,56.2%网民批判郭美美拜金堕落,其中67.9%网民并非停留在批判郭美美个人上,更批判赌博、性交易背后的扭曲的社会观念土壤——“崇拜权钱”。
在网民“袁剑龄”眼中,郭美美是“节操掉一地的拜金女”,“却敢于在大众面前炫耀,把假恶丑当成炫耀的资本”。微信公号“团结湖参考”认为,郭美美“只要能出名发财,没什么不可为”的做法并非孤例:“走得太快,不仅丢掉了灵魂,也丢掉了基本的伦理,只剩下了漫无边际的欲望。”
郭美美事件舆情暴涨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郭美美叠加的“负面名人效应”。
郭美美在2011年6月被发现在新浪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微博认证身份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引发丑闻,也成为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形象开始走下坡路的转折点。
第三个原因,是近期自然灾害多发,导致红会舆情关注度本身就高于平日。
红会刚结束对海南风灾灾区“送棉被”事件的澄清回应,又因郭美美这个开启红会“被黑时代”的女子,遭到网民猛烈追问。
在8月4日凌晨2时32分,红十字会通过官方微博向公众连喊三声:“这一刻,请忘记郭美美。”
红会的第三条微博收获了最多转发:“昭通地震的死难人数已经超过300,这个夏夜里,这个黑色的数字很可能还会继续增加。无数人正在为救援行动彻夜奋战,这个时候,时间真的就是生命。难道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重要、更揪心、更值得我们全身心投入的吗?所以,从这一刻起,请忘记她,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全部转向灾区。”
35.2%网民质疑媒体平台上一度“满眼都是郭美美”
红会的呼吁,真的实现了吗?
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显示,自8月4日10时起至截稿时止,鲁甸地震灾情的舆情量高速攀升,总量及增幅均已超过郭美美事件。
中青舆情分析师认为,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信息增量差距拉大,引发舆情变化。
4日上午,各大新闻网络平台不断滚动更新灾情、救援进展,形成新的舆情焦点,让网民们有持续祈福、关注的充分载体。而郭美美案信息为8月4日凌晨媒体一次性披露,此后便出现“信息真空”,网络舆论反复传播的主要仍是同一篇信息,因此热度自然呈现下降趋势。
地震舆情反超的第二个原因,是8月4日上午,网络意见领袖、媒体、网民开始批评反思媒体对郭美美事件的关注力度“在短期内超过了地震灾情”。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统计2000条网民观点显示,35.2%网民质疑媒体平台上“满眼都是郭美美”,认为郭案的舆情“风头”不应盖过云南鲁甸地震。
这一理性声音不断“滚雪球”,使地震关注度再次攀高,同时对郭美美事件的舆情热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郭美美被拘,红会“清白”了吗?
截至发稿,郭美美被拘案件的舆情已呈增幅快速走弱趋势。有人称之为,“红会郭美美事件”的落幕。
但在网络舆论场中,郭美美引发的质疑,真的“落幕”了吗?
可以确定的是,在打击网络谣言的战场上,此事还未尘埃落定。
新华社在报道中说,警方发现,不论是炒作所谓红十字会丑闻,还是“2.6亿赌债”事件,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对此,警方正在深入调查中。”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统计显示,9.3%网民期待继续调查郭美美事件的幕后网络推手。
同时,这个曾背靠玛莎拉蒂的女子所引燃的质疑红会之火,也未被浇熄。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统计2000条网民观点显示,34.5%的网民认为郭美美被刑拘的丑闻,无法中止公众对红会的持续追问和舆论监督。
正如红会官方微博所说:“三年谣诼也许并非一朝能清除,只有不懈的行动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战胜谣言,也战胜自己。”的确,在诸多网民眼中,红会最需要战胜的也许不是谣言,而是自己。
本报北京8月4日电
本报记者 庄庆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