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8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农村寒门学子北京“变形记”

实习生 张楚 王丹青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06日   03 版)

    “这次来认识了这么多来自各地的小伙伴!”来自四川阆中的女孩谭庆在联欢会间隙兴奋地说。和刚到北京时相比,现在的她更加自信开朗。与她的经历类似,其他99个参加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华英才培养基金、清华大学附中、汉能控股集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寒门英才培养计划”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们每个人都在联欢会上表演了节目,气氛热闹而融洽。

    当第二届的孩子们在联欢会上唱歌跳舞时,第一届的孩子们正在紧张地进行调研的论文答辩。此前,他们前往长白山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研,之后在清华附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生物考察的论文制作、修改、汇报。从论文格式调试到内容甄选,这一切都是这群孩子从未经历过的。

    谭庆经过了笔试、面试、心理测试的层层选拔,才成为入选“寒门英才培养计划”的100名幸运儿之一。这100名学子全部来自西部国家级贫困县,父母及本人均是农村户口。他们将在未来的5年接受清华附中持续的培养,在每年12月和7月来到北京,或是进入清华附中插班上课,或由清华附中专门请老师授课,课程内容涵盖中学课程、素质拓展教育等。

    寒门英才计划的规模从去年的20人扩大到今年的100人,还将争取在三年之内,联合全国50家中学一起参与,15年共培养1万名英才。

    对两届共120名农家子弟来说,北京之行就像一场“变形记”。“变开朗了,变自信了,敢想敢做了!”孩子们踊跃地用这些词汇评价自己的变化。

    作为100个孩子的班长,很难想象刘质秀曾经是个内向寡言的孩子。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地里劳作无暇顾及她。三五岁时,家里人之间经常吵架、打架,小小的她只能怯生生躲在门槛后面看他们吵。没人关心照料,经常受到惊吓,害怕的情绪伴她走过儿时大多数时光,这些经历给她的内心留下阴影,让沉默成为一种习惯。

    而现在,刘质秀是第二届寒门英才计划的班长,平日里不仅要与班级上百名同学打交道,还要对同学们分小组进行管理,分配任务,策划活动,第二届学员这次盛大的联欢会就是她与另外几个小伙伴策划组织的。

    刘质秀直言这个活动对她的改变很大:“来到北京后看见优秀活泼的同学,自己更加愿意和别人接触、表达自己,性格开始变得逐渐开朗。”

    几天的参观活动和课程学习让她见识了太多新奇的事物,她甚至打算回到学校后和一同参加活动的四个同学举行报告会,经过了北京之行她“觉得学到更多知识,心理有变化,看待事物的态度有改变”,想要把这一切分享给家乡的同学。

    第一届的胡展玮来自甘肃会宁县,见到笔者,打招呼、倒水、主动展示PPT介绍自己这次长白山科考成果,这个15岁的男孩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懂事,这都是几次活动对他的改变。

    “家乡的老师像园丁,栽培我们,而这里的老师更像知识的传递者,量身打造,把我们想要的东西送来。”北京的学习让他变得开朗,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有了知识很重要,但学会很好地表达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也切身感受到了家乡教育和北京之间巨大的差距。       

    来自甘肃省会宁县的张丽敏已经参加过三次活动了,“来这里就像回家一样”,但插班到清华附中上课的经历则让她直观地感受到首都“优质的教育资源”。

    张丽敏在老家甘肃省会宁县实验中学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一直稳居班里的前三名,班里的同学也总爱向她请教问题,她对自己的学习一向非常自信,直到她来到清华附中插班上课。

    2013年12月,清华附中安排“寒门英才计划”第一届的20个学员插班进入附中的班级里学习,和班里的同学结成对子,让他们感受这里的教育方式,希望他们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初次插班,张丽敏发现因为教材版本不同,有一些课程自己从前在学校已经学过了,而这里才刚刚开始学习。然而张丽敏却感到很挫败:“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以前学过这些课程,还是不会做这里老师出的题?”

    第一次在清华附中上英语课时,从未见识过整节课全部用英语对话的张丽敏手足无措,老师正宗的发音和流利的语速让她无所适从。“老师说得快一点就听不懂了”,每当这时张丽敏就要急忙询问身边的清华附中同学。课本不同、老师讲课方式不同、学习氛围不同,对发音的不自信让羞涩的张丽敏一直“没有在英语课上发过言”。

    “从前在清华附中都是和其他寒门英才计划的同学一起上课,这是第一次进入班级感受北京的学校。”张丽敏说,“这里的老师上课爱用PPT,课堂非常活跃,英语是全英文讲课,其他课程也不局限于课本,老师会用自己的方式整合知识,会讲很多题型变化。”

    对比家乡的老师只是念一遍课本的上课方式,张丽敏感觉落差很大:“感觉我们以前一直都是死记硬背,只懂得考试,而清华附中的小伙伴知识面很广,懂得许多课本之外的东西。”

    在北京,张丽敏可以参与到清华附中生动的课堂中,可以随意使用便利的无线网络,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而在她农村的家里,这一切显得遥不可及。

    参与“寒门英才计划”的孩子绝大多数像张丽敏一样,住在农村,接触不到网络,更从未离开过家乡,从未接触过外面的世界。虽然寒门英才计划提供了网络课程和在线资源,但孩子们却基本没什么机会上网。

    这种教育差距,正是“寒门英才计划”极力想缩小的。“用5年时间改变一生。”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说,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让贫困地区那些天资聪颖的农家孩子,也能享受到中国最好的教育,成长为优秀人才。

农村老代课教师的出路在哪里
谁来帮代课教师完成自我救赎
农村寒门学子北京“变形记”
“屋脊小学”孩子武汉感受32个“第一次”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落幕
“巴斯夫小小化学家”第13年来京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