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今年3月~5月对北京、内蒙古、吉林、重庆、广东、云南、甘肃、浙江、山东和湖北等10个省(市、区)进行了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抽样调查。对6~19岁青少年人群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体育运动强度严重不足,专家表示,青少年的体育运动量达不到一定负荷,无法对身体发育产生刺激作用,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根据此次调查,我国绝大多数青少年每周都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比例达到99.8%。 81.7%的青少年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达到30分钟及以上,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不过,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的青少年仅8.9%。有38.5%的青少年认为体育锻炼强度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群体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向记者解释了这组数据的含义,“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应当是青少年生活的常态,也就是说,只有绝大多数青少年做到了这一条,才能说明我们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是没有缺陷的,但现在,只有不到1/10的孩子能做到。”
江崇民表示,1小时以上大强度体育锻炼,意味着青少年在参加体育活动达到此强度时,身体会受到明显的刺激,只有这种刺激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骨骼、肌肉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现在虽然提倡青少年每天锻炼1小时,但锻炼强度其实是不够的,有时候,甚至只是让学生在操场上走走或慢跑。”
根据此次调查还可以发现,39.4%的青少年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是自发组织活动,还有8.5%的青少年是以写作业、聊天或看别人运动的方式度过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江崇民表示,这说明还有很多学校和老师并不是很重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锻炼效果,给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留出来了,但学生怎样参加体育活动却是随意安排的。
本报北京8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