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8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世相

“吃货”的变迁

沈石瑾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11日   02 版)

    周末,路过一家名为Page one 的书店,走进去逛逛,恰好遇上一本名为《吃货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书读者分享会。小书借名为“辞典”,其实是一本戏仿辞典的美食杂文集。当然,这个小册子里说的全是中国天南地北的几百道大菜小吃。

    然而,引人遐想的却是“吃货”二字。虽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以往可没人愿意标榜自己特别喜欢吃,那总让人觉得不够高雅。如今“吃货”在大众词语里早已不再会有以往的尴尬——不再指光吃不干活儿的人,也非“无能”“蠢货”的代名词。它从贬义词一跃成了“高大上”的褒义词:最起码美食家大都以此自称。

    会吃,也是本事。如今“吃货”向外界传递的也是正能量,在“吃货”身上你能体会百姓生活的富足,感受社会时代的演进,领悟历史文化的积淀。随手翻了一下《吃货辞典》,它告诉你,从家常的打卤面、炸酱面到孔府名肴“诗礼银杏”还真是各有各的典故——在老北京的习俗里,出生、做寿、过世都讲究吃面,那里头有北京人的礼数;在孔夫子眼里,吃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和修身养性紧密联系,因此,“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在俺的记忆里,这应该出自孔子《论语·乡党第十》中的“十不食”。)

    于是又想到,在吃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把一个民族经年历久形成的生活方式,沉淀的精神气质挖掘出来;礼乐之教的教化培育从与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吃”切入,真是寓教于吃的一件好事呢!记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之后甚是火热,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第一。但也有观众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但在《吃货辞典》里,与“吃货”一起分享的美食不仅不少,文化意蕴又自然而然地缠绕其中,始终少有让人生厌的饱足之感。

    “吃货”一词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更折射了人们向生活传统的精神回归。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还可拓展思路
“吃货”的变迁
政府工作:绩效公正、可评估、简单透明
郭美美是病态价值观的写照
谁来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