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的报道中,有媒体忽略了“羊水栓塞的高死亡率”,引发网友指责医院草菅人命。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回应说,协会正在思考如何应对医疗纠纷中的虚假新闻,刚刚向中国记协投诉了一个记者,这也是全国首例中国医师协会投诉媒体记者案。(《北京青年报》8月19日)
医师协会作为承担行业服务与维权的组织,此次站出来对其认为失实、不客观的医疗报道明确表态,批评缺乏专业性的医疗报道,可视为代表医药界的集体发声。此个案具有标志性意义——意味着两个行业在业务领域发生交集时,积累的各种矛盾终于到了应该正视的时候。以行业组织名义出面协调,将对今后处理医疗报道引发的矛盾起到示范效应。
没有人质疑记者履行监督权的正当性。在复杂多变的医患矛盾案例中,真实客观的报道满足公众知情需求,也能够促进个案的圆满解决,这本该赢得医患双方的共同支持。但是,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医患矛盾报道中,被报道的一方——医药界逐渐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究竟报道是更好地协调了医患关系,还是在矛盾突出的医患关系上火上浇油?
其实,如果是真实准确的新闻,倒也不用害怕“火上浇油”。新闻就是揭发矛盾的,也不应该回避冲突。在一些医疗新闻事件中,一些医疗工作者就算自己没有问题,也采取“鸵鸟策略”,回避记者采访,怕“惹火上身”。客观的报道不应回避冲突和矛盾,但如果报道偏离了事实,不专业,无疑会误导读者,让本来就走在钢丝上的医患关系险象环生。
分析一些不准确医疗报道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正义感”驱使下的记者,失去了对事实的判断力,更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专业素养。不错,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处在主动一方,患者处在相对被动的一方,这是由治疗这一专业行为的性质决定的,谈不上谁强势谁弱势,没有理由先入为主地认为“弱势”的患者被欺负。
在医疗报道中对医疗者的监督,应主要集中于其专业操作是否得当,是否遵循职业伦理。而要实现这种监督,记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否则,貌似是为患者说话,实际上是挖了坑让患者往里面跳。而一篇客观的报道,不应该给人谁替谁说话的感觉。在没搞清什么是“冤情”之前,报道的“鸣冤”思维万万要不得。
这不免牵出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问题。前些年,国内高校雨后春笋般建立了众多新闻教学专业点,每年的毕业生数以万计。但是,如何在行业领域的新闻报道中具备专业眼光,依旧是摆在记者面前的老问题。何谓专业人报道专业事?不妨举个例子:CNN的首席医疗新闻记者古普塔,是神经外科医生,任职于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神经病学系,在医学界享有盛名。2003年,古普塔为CNN到伊拉克报道美国海军医疗队时,还5次被军方征召进行紧急脑外科手术。奥巴马上台后,邀请其担任卫生部部长,还被他拒绝了。
不只是医患纠纷,在其他各个行业,比如经济、司法报道中,记者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真正“懂行”,才能提供客观深入的报道,这远比高呼“正义”更重要。
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