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军区联勤部上海干休所党委“一班人”把“让老干部满意”作为工作出发点和着力点,将一个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干休所带入了先进行列,他们的服务满意率从原来的47%提高到98%,干部考核优秀率达到96%,先后被军区、分部表彰为“先进干休所”、“达标干休所”。
有一次,老干部孔繁荣和往常一样走出干休所,到附近公园散步。没想到突然发病,他赶忙掏出随身携带的“爱心救助卡”向路人求助。5分钟后,急救医护人员和救护车赶到现场,按照卡片记载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抢救,孔繁荣转危为安。
像孔繁荣身上携带的这种“爱心救助卡”,所里的老干部每人都有一张。上面不但记录着当事人所患疾病、救治方法,就连联系方式、服药用量、注意事项也一一标明。这种卡片深受老干部及亲属的赞许,被亲切地称为“健康护身符”。
这个干休所建于1984年,由于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天上蜘蛛网,地下臭水淌;墙外牛皮癣,墙内潮霉斑;水电时常断,雨水屋里钻。”这是所里老干部自编的一首打油诗。但由于受经费限制,整修工作困难重重。
“组织派我们来,不是守摊子,而是开拓创新干事业的。”新的党委班子刚上任,就把住房改造提上了日程,2012年5月住房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为了让老干部满意,所里多次召开“诸葛会”,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建议,所领导还认真记下每名老干部的个性化需求。哪家哪户什么时间贴墙砖、什么时间刷涂料、什么时间换门窗,谁家喜欢浅色地板、谁家管道影响使用需要改道……每一项的后面还会标注完成时间、注意事项。这些杂七杂八的小事,写满了265张小便条。
为了方便老干部上下楼,所里决定借这次住房改造统一安装电梯。在听取意见时,有人提出由于房屋建设年代久远,没有预留足够的间距,如果按照所里计划两户一梯的标准安装,将会影响一楼住房的采光。所里最终将“两户一梯”的方案改为“一户一梯”。老干部张伯乐高兴地说:“真没想到所里这么重视我们的意见,小便条解决了大问题。”
干休所干部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有一天凌晨两点,干休所营房助理员江萍的手机突然响了。“我们家房子漏雨了……”电话另一端传来501室老干部孙兆宽焦急的声音。
“孙老,您别着急,我们马上就到!”放下电话,江萍一边穿衣服,一边报告上级并通知相关维修人员。仅仅8分钟,大家就赶到了孙兆宽的家里开始了紧张的抢修。
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屋里不漏雨了,但大家的衣服却从头到脚都被淋透了。带头抢修的政委吴秋荣一个劲儿向孙老赔不是:“这是我们工作失职,给您添了这么大的麻烦。”孙兆宽老人感动地说不出话来。
像这样的突发情况在所里时常遇到。所里的老干部平均年龄达到84.5岁,且大多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这就对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所里要求每个人都24小时手机开机,保证做到随叫随到。
“来到干休所工作,就要把老干部当作自己的亲人。”这是南京军区联勤部上海干休所的传统。现任所长于年义上任后,接过前任所长的好传统,坚持每天6点到达干休所,6时15分准时开始巡逻巡视,6时30分到达食堂帮厨,给老干部打早饭。老干部王军感慨地说:“所里有这样的领班人,是我们老干部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