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军区某山步旅,每周交班会,他们首先要先通报国际军情。这一特殊议程,固化了一个练兵视角:对手磨刀我磨刀,我与强敌刀对刀!
这支抗日战争中敢于拼刺刀、朝鲜战场上打过白刃仗的铁血劲旅,连续20年高驻高训,创新近百项训法战法,填补40多项高原军事空白,50多项经验被上级肯定,7次被四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要想提升打胜仗能力,必须抓好实战化练兵。该旅党委采用了一个“笨办法”:先搞好实弹化训练。
翻阅全旅各个时期的训练周表可以看出,应用射击、考核射击、对抗射击等实弹化训练贯穿全年,营区内外“打成一片”,春夏秋冬硝烟弥漫。
新年开训即打,分业训练要打,驻训演习也打,冬歇期里还打……这么干,弹药难免超标。不久前,上级装备部门领导来到旅部机关吃碰饭,就吃出“大麻烦”。
旅长赵雄边招呼边诉苦:“今年前5个月,旅里组织‘三实’作业12次,相比去年同期弹药消耗上升21.5%。”他话锋一转,带出诉求:“照此打下去,弹药又不够用啦。所以,还得追拨一些。”
近20年来,该旅子弹年年打超,已经累计加领近千万发。说实在的,旅领导一般不好意思开口要弹药。如今,职能部门领导来吃碰饭,这是难得的 “敲诈”机会。
对于这样一支聚精会神想打仗、练打赢的部队,上级机关自然厚爱三分。不过,该旅想要顺利加拨弹药,还得“露两手”看看。
饭后,一场实弹射击考核在雨中进行。该旅官兵冒雨打出一串精彩数据:实弹射击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75%。
这位分管“军火”的领导乐了,当即表态:“弹药问题,不是问题!”
在该旅,他们的驻训习惯是:不去熟悉地域,消除军事盲区,目的就是锤炼部队全天候全地形作战能力。
“练为战,说穿了就是要眼睛盯着‘战场’,脚步踏上‘阵地’。”该旅政委廖碧洲说,“打胜仗,贵在争夺‘太阳’追赶‘月亮’,上山成‘雪豹’入林变‘猛虎’。”
今年驻训,该旅不仅将兵力打乱部署,而且“南征北战”——过去出征,部队总沿北线出兵。如今,驻地升级交通干线,刚刚竣工的南线公路成了他们走向未来战场的新通道。
一声令下,千人百车立即出动,分别进驻海拔高差上千米的多个陌生区域,先开展耐严寒、抗缺氧、抗疲劳等适应训练,再组织山地进攻、要点防御、夜间夺控等对抗演练,昼夜衔接,以考促训。
透过地理资料分析,可见该旅的“野心”:此次挑选的驻训点“远近高低各不同”,地貌既有江畔峡谷、草甸湿地,又有高山雪原、冰川达板,囊括了主要高原地形。
作为担负应急机动作战任务的拳头部队,该旅始终把一流应急先锋作为建设目标,敢担风险,勇于创新。观摩该旅训练,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所属炮兵团练兵,就敢于“向我开炮”,经常组织“自杀式”实弹射击。
该团驻地谷深林密,江河纵横,防区内散布着多个自然村,导致炮兵训练难动“真格”。团党委干脆就地组织实弹射击,将目标设在营区后山,让营房置于弹道之下。
去年3月,藏族干部次仁平措参加全军训练尖子比武,他的拼命精神把对手和评委“吓”得不轻。
比武时,次仁平措不慎摔倒,左手重度骨折、丧失60%的功能。但他咬牙血战到底,与战友一起夺得全军夜间特种射击第3名。
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这句话却不适用于该旅的女兵——她们在机房、病房显得温柔文静,可到训练场却很“生猛”。
有一年冬天,该旅在预备期组织昼夜远程机动拉练,旅医院、通信连等单位女兵混编成一个战斗排,顶风冒雪出征。途中,有人感冒、摔伤,但无人退缩、掉队,她们出色完成卫勤、通信等保障任务。
近20年来,该旅先后有8人在军事训练、执行任务中牺牲,409人负伤评残,官兵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打赢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