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8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抓小放大出巨蠹

叶铁桥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25日   08 版)

    谁都知道,光靠道德说教,解决不了官场腐败高发的问题。同样,科研领域的风气,也不是靠道德说教能扭转的,关键还在于制度。

    中国科研经费管理,并非没有好的制度,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虽难言尽善尽美,但其评审之相对公平,管理之相对完善,在科研界已有共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时也会公开通报一批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以此彰显维护科研诚信的决心,作威慑警示之用。

    正如饶毅和施一公2010年在《科学》撰写的评论所言,中国科研经费的问题在于小钱大审,大钱小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管理比较科学有效,也很严格,相反,由国家部委管理的重大科研项目,缺乏严格评审,导致问题频出。

    2013年7月,《中国青年报》独家报道的《亿元课题经费被控贪污千万》,揭露的就是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院长陈英旭获得亿元科研经费后,将千万之巨的科研经费转到了自己所开两家皮包公司的账户上。陈英旭最终获刑10年。

    陈英旭拿的项目,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这是国家投入最大的科研项目之一。

    在采访陈英旭事件时,有业内专家告诉笔者,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国家在某些项目上不是投入太少,而是投入太多,项目的钱花都花不完,所以才有人打了歪主意。

    这次在采访李宁事件时,也有业内专家提及,李宁掌握着巨量的科研经费,但他的研究项目其实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可劲儿花也花不完。当如此巨量的科研经费进入项目组后,不可避免地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唐僧肉。

    拥有巨量科研经费的重大科研项目,弊病越来越受到国内科研人员的批判,因为其一开始就存在寻租和“潜规则”的空间。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些重大科研项目是由政府部门来管理的,但政府部门需要该领域内的权威来制定项目指南,这也使得评审专家有机会寻租或“胳膊肘往里拐”。尤其在一些高精尖领域,权威专家的数量本来就有限,很容易造成评审者、申请者和评估者的身份重合。

    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在重大科研项目分配上一直没得到解决。

    谁都知道,院士身份,在中国就是学术权威的代名词,最容易被倚重。业内专家称,像李宁这种拥有最年轻院士头衔的专家,自然是各家掌握着重大科研项目的政府部门的座上宾。他们称,李宁也充分利用了这种权力,使得行业内对他颇有微词。

    所以,中国科研经费分配的当务之急,一是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重大项目择选机制,使真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团队能获得经费支持;二是要改变重政绩工程轻基础研究倾向,不要让富的撑死,穷的饿死。如果小钱大审、大钱小审的现状不作出改变,科技界还会巨蠹丛生。

明星教授李宁疑涉嫌转移巨额科研经费被调查
抓小放大出巨蠹
世界屋脊上的雄鹰
伤医事件频发,越“闹”越紧的医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