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8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追忆杨沫:永唱青春之歌

本报记者 张黎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26日   09 版)

    林道静的扮演者谢芳(中)在座谈会上。王童摄

    “在暴风雨的黑夜里,你是驰过长空的闪电,多么勇猛,多么神奇……”这是电影《青春之歌》中主角林道静对共产党人卢嘉川说的一段台词。

    日前,在由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杨沫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当年林道静的扮演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朗诵起《青春之歌》片断,以缅怀杨沫,并说要“永唱青春之歌”。

    “母亲在我的心目中是美丽的。那大圆脸、金鱼眼、扁鼻子、阔嘴巴都极有韵味,潜藏着慈爱,百看不厌。一次我去看望她,临分手前,趁她心绪不定,我鼓足勇气,吻过她脸一次。母亲当时像触了电,全身抖动,几乎流泪。”在儿子马波的笔下,作家杨沫的形象被这样描绘。

    杨沫最为人知的作品当是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当年发行120万册,“青春之歌”的热潮延续了相当长时间,目前已经累计发行500多万册,翻译成20多种文字发行到世界各国,同时以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发行。

    由于小说的创作成功和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小说出版一年后,《青春之歌》就被改编拍摄成同名彩色故事影片,这部电影时长近3个小时的电影,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几代人的青春历程。

    《青春之歌》是一部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可深入探讨的价值与意义。“应该说青春并不是指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它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在北京市文联召开的“纪念杨沫同志诞辰百年座谈会”上这样说。杨沫长子马青柯则认为,当今,引导青年阅读红色经典作品、欣赏优秀电影仍具有现实意义。

    这样一部影响时代的作品,自然也影响到马波。但他一度不能理解母亲写的《青春之歌》,因为他“一直希望母亲是个女八路,可她写出来的作品却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当时,马波甚至害怕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这部作品。

    不单是马波不解,《青春之歌》出版后也曾经受到了不少批评和非议,但在陈启刚看来,这是正常的,“世界上没有任何文艺作品是十全十美、不可批评的,《青春之歌》也不能例外”。   

    陈启刚说:“半个世纪过去了,在多媒体迅速发展、多元思潮撞击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记起《青春之歌》,仍然没有忘记林道静、卢嘉川、姜华、余永泽等艺术形象,证明真正为人民大众而创作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是青春常驻不可被磨灭的。”在陈启刚看来,书中的主人公林道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象,而是一种生活的典范,满足了青年读者心中的渴望。

    有人说,林道静的原型就是杨沫自己,但事实上,真实的杨沫无疑比林道静复杂得多。在杨沫诞辰百年之际,每个人都再次勾勒出杨沫的形象。

    在马波心目中,杨沫是这样的:母亲的身上有很多面。既有善良的一面,又有无情的一面;既有坦率的一面,又有虚伪的一面。可不管有多少面,她一辈子有三个亮点,一是离开第一任学者丈夫张中行,余永泽便有他的影子,走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二是写出没有工农兵脸谱化、流芳至今的《青春之歌》;三是晚年为受压迫受侮辱的弱者拔刀相助。

本报记者 张黎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8月26日 09 版

追忆杨沫:永唱青春之歌
尹韵公:改革终究要靠年轻人
《熊出没》衍生产品须受保护
热心人暑期开办“学生档”义演
《中国好声音》训练“中国好观众”
国博成立“石鲁艺术研究中心”
走,去首都机场看敦煌莫高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历史文物展”亮相国博
《丝海梦寻》再现海上丝绸之路
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