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下简称《邓小平》)热播,观众在回顾改革开放之初历史的同时,也关照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访谈中,尹韵公说:“我们那代人碰到的问题,主要是生存范畴问题;你们这代人碰到的问题,主要是发展范畴问题。改革终究要靠你们年轻人。”
《邓小平》还原历史
中国青年报: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为何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尹韵公: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是目前为止第一部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以最高领导人为主角、反映最高政治生活的电视剧。第二个原因,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而中国现在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从前30年看后30年,才不会割裂历史。
中国青年报:媒体称它“尺度较大”。
尹韵公:这部电视剧的最大好处,在于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有人说是“信号”,有人说是“脱敏”,其实无非就是还原历史,这恰恰反映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应有的认识历史的正确态度。
中国青年报:有一些历史事件,之前从未在影视剧里反映过的。如,“逃港事件”这一幕,刻画得惊心动魄。
尹韵公:“逃港事件”在学术著作、报告文学中是比较多的,但在影视剧中出现的确是头一回。镜头语言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而且传播面更广。电视剧中讲这段历史,大概是为了说明改革开放的必要和急迫。
中国青年报:剧中表现的是1976~1984年,你对这段历史有什么特别深刻印象?
尹韵公:印象太深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一下子调动了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人数最为壮观的考试大军。因父亲受“胡风集团”牵连,我虽然高分,但仍未被录取。第二年,邓小平取消了“唯成分论”,我才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我坐着火车上北京的时候,一车厢人全是大学新生,大家都在比分数,我最高啊!可以说,我们这批人拥护改革的心情比谁都强烈。
改革仍在继续
中国青年报:中国当下的改革开放和邓小平时代相比,哪些方面是一以贯之的?
尹韵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两个基本点。苏联为什么迅速解体?因为苏共长期不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没给人民带来实惠。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中国青年报:两个时代的改革又有哪些差异?
尹韵公:改革开放30多年后,遇到了两大困难:一是,在邓小平时代,改革是浅水区,现在到了深水区,难改的事情都积压到了现在,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毁掉我们已经取得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1978年一说要改革,大家都特别振奋,全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成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强大的改革动力!中国经济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得益于这道威力和能量强大无比的改革动力!但是30年后,既得利益集团出现,使改革动力有所减弱。
中国青年报:30年前的一些政策方针发展到现在,会不会有“过时”的部分?
尹韵公:“四项基本原则”没有过时。邓小平晚年说“四项基本原则是成套设备”,说得非常到位。但的确有一些出现了问题,如,为了解决当时农民的吃饭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对是个好办法。但长期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进行改革,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和农业就不可能现代化。
大家都知道,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其实他后来还说过一句话:“摸稳石头过河”。这两者的内涵不同:“摸着”没有方向感,“摸稳”是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所以,不能用前30年否定后30年,也不能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
中国青年报:在这样的环境下推出《邓小平》,有什么意义吗?
尹韵公:告诉人们,改革仍在继续。现在,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社会剧烈变动和变迁时期。一是春秋战国,二是魏晋南北朝,三是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我们现在仍处于第三个变革时期,前两个变革时期都花了400年以上时间,我们现在才过了不到200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只有一个主题——现代化。
年轻人是改革主力军
中国青年报:《邓小平》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为什么之前一些主旋律影视作品很少受年轻人关注?
尹韵公:关键是没有历史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和感受。我们那代人尤其是上一辈人,对国家历史变化的感受是当代青年无法体会到的,甚至也理解不了的。
现在中国的开放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西方的各种东西进来,年轻人的向心力不如以前。另一方面,我很支持年轻人出国发展,他们需要真正跳出书本去认识一个国家。再回过头,会对中国和世界认识得更加清楚。我在很多国家和中国留学生聊天,发现大部分人出国前后都大不一样——留学生比在国内时更爱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欧美国家遭到各种阻碍,如果没有大批留学生的激烈发声,遇到的麻烦会更大。
中国青年报:现在一些年轻人很反叛。
尹韵公:从外因说,西方思潮对我们冲击很厉害,在文化交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使年轻人在精神层面很痛苦。从内因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条件太优越。不过,两代人之间有矛盾也很正常。在毛泽东时代,父亲教育儿子:“你现在过得比解放前好多了。”年轻人不以为然:“国民政府还比清朝政府好呢!”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很强,毛和邓年轻时候肯定也是愤青。为什么不让年轻人有愤青的阶段呢?慢慢来。
中国青年报:你本人是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尹韵公: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觉得发达国家的一切都是好的,而现在就不一样了。我在日本第一次看到高速公路,就想中国得到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路啊。而现在,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日本两倍,居世界第一。
我们那代人碰到的问题,主要是生存范畴的问题。邓小平解决的基本也是生存问题。而你们这代人碰到的问题,主要是发展范畴的问题。像我这一代人当时是改革的主力军,但随着年龄增长,就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改革终究要靠你们年轻人。
本报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