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于歆杰:课好不好,网上遛遛

本报记者 诸葛亚寒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10日   07 版)

    作为清华大学第一门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当《电路原理》决定于去年10月17日全球开课后,麻省理工学院(MIT)抢先了一步,宣布10月16日上线。而前不久,在清华大学宣布今年9月15日推出全英文版《电路原理》后,MIT决定于8月下旬开课。

    在于歆杰看来,MIT之所以不断提前日程,正是因为竞争的存在。

    来自清华大学电机系的于歆杰是《电路原理》的主讲教师。去年开课当天,edX平台上共有来自151个国家和地区的8313名学生选修了课程。到目前为止,学员总数已有3万人。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参与课程的主体并不是预料中的普通在校大学生,而是已经具备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人群。而这一点,恰好体现了于歆杰“看好”慕课的初衷——提高教育公平性,让全世界都能学习到来自清华大学的电路课程。

    “我们欢迎别人来学,学会了不就跟着我们走了吗?”他意识到,慕课其实可以非常有效地改进和提高校内电路课程本身的质量,而这也是他积极推动慕课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为清华大学第一批吃“慕课”螃蟹的老师,于歆杰之所以敢出来“遛”,用他的话来说,“我知道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怎么上《电路原理》课程,也知道全中国最好的大学怎样上《电路原理》课。”

    第一个吃螃蟹的他却“无从下嘴”:一方面,尽管已经熟悉了国外电路课程最终呈现的方式,“但并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另一方面,“根本不知道我们最适合什么样子”,更为重要的是,“怎么才能做成那个样子”。

    这其中,最困难的是慕课的“分合之道”。于歆杰说,当一个学生上课,如果在教室就不会跑掉,但处于互联网时代的慕课,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是完整的。更难的是,电影有故事情节、画面等吸引观众,但枯燥的电路原理能否拴住学生?

    “根本拴不住。”于是,于歆杰开始进行网络视频的用户行为分析。他发现,随着视频的长度增加,在6~10分钟间,观众的注意力饱和与下降趋势里会产生一个峰值。

    这个发现给《电路原理》的慕课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把老师的教学思路从原来的90分钟一大节课转换成一个个6~10分钟的“小故事”。

    然而,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常常会让学生感到的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于是,《电路原理》的校内授课模式开始进行改革:在第一种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增加第二种模式,即所有的知识通过慕课学习,老师每两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知识讨论。通过成绩对比,这两种模式学习效果一样。

    然而,把慕课作为翻转课堂辅助资源的第三种模式改革便“狠得多”:它把原来课堂讲授内容和学生课下练习内容“掉个个儿”。“这种彻底翻转式的学习方式的结果是,在满分100分的情况下,考试成绩比平行班要高8分”。

    “如果不解脱老师的课堂时间,依然还是进行一般性知识传授,那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小打小闹’。” 于歆杰说。

    从“没有人教你”到“可以教别人”,对于慕课的尝试,于歆杰认为,技术层面上的选择有可能不正确,会导致我们走弯路。但他坚信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00后的学生会越来越倾向于不是正经八百地从一本纸质书的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来学习知识,而是碰到一个问题,第一反应要“百度一下”。

    在这种学习行为、上网习惯都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用互联网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改善课堂的教学质量,是一定要走的方向。“我坚信,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应该深藏在象牙塔内。”于歆杰说。

靠学问打出互联网时代的江湖地位
饶毅:给你在别处的科学观
朱绩崧:网格人格分裂症
于歆杰:课好不好,网上遛遛
马少华:课上没过瘾,网上喊话
王红:在“私家客厅”传道解惑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