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在国内外关注度不断提升,国内再次掀起科幻文学的热潮。
2013年3月,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与加拿大科幻学者共同在美国《科幻研究》杂志推出了“中国科幻专号”,收录了10位作家、学者对中国科幻文学的研究成果。近日,吴岩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从《三体》开始,科幻小说在国内才真正形成一种类型文学的样式
中国青年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刘国辉先生曾认为国内通俗文学阅读迎来了幻想小说时代。科幻文学作为幻想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别,经历了怎样发展过程?
吴岩:晚清时期,梁启超将科幻文学列入新小说。民国时期,科幻文学主要发挥科普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幻文学是儿童文学里很红的一类,七八十年代,很多年轻人都会看科幻,各大报纸也刊登科幻作品和评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科幻文学受到一些争议,到90年代逐渐恢复。2000年前后,科幻文学的发展有望再次进入高潮。但是《哈利波特》进入中国市场,以及《诛仙》等本土奇幻作品的出版,对读者产生了分流。
近期奇幻文学有些势弱,新的优秀科幻作品不断涌现。刘慈欣《三体》受到广泛关注,其读者已经突破了科幻迷群体。随着《三体》的带动,出版社更愿意出版这类书,作者们也更愿意投入写作。此外,国内有很多科幻题材电影在拍摄中。
中国青年报:这表明科幻终于进入了主流文学的队伍?
吴岩:类型文学跟主流文学的区分,其实是文学中的权力关系和商业利益的体现。正式把科幻纳入类型文学的是美国,但让科幻进入雅文化进入大学的也是美国。在欧洲,科幻文学没有雅俗之分,它一直隐含在主流文学之中,很多写主流文学的欧洲作家都写科幻,比如诺贝尔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她主要是一名女权主义作家。还有布理·奥尔迪斯、J.G.巴拉德等。
我觉得,从《三体》开始,科幻小说在国内才真正形成一种类型文学的样式。在此之前,它因为未形成如言情小说、历史小说那样的明显的类型,至多是分散在儿童文学等各类“偏远的”主流文学之中。
科幻文学需要找一种新的形式表现这个时代
中国青年报:科幻作品经常因为一些情节不符合科学逻辑受到争议,您怎么看?
吴岩:科学性在西方从来就不是评价科幻小说的标准。科幻文学在那里也不被看作科普读物。在中国,这种观点也越来越被接受。科幻可以写得很科学,但它不是为了科学普及目的而创作的,科学因素只是为了提高故事可信度。
那么科幻文学为了什么而存在呢?
首先,它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思想上对时代的认知。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和科学紧密相关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接触手机、互联网等科技产品。科幻文学会把这方面反映出来,如王晋康等人的小说就面对科技变化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些道德选择必须更新。
其次,科幻文学培养人科学思考的意识。认知是能获得对这个世界有效知识的一种方式,科学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途径。美国曾有一位著名科学家兼作家,因童年时代看过《火星公主》系列(作者埃德加·赖斯·巴勒斯,还著有《人猿泰山》——编者注)而去研究与火星相关的科学资料,发现里面有很多错误。他由此喜欢上了研究行星,后来变成了这方面的首席专家。这就是科学教育!它教你去分析、思考、发现,而不是教你记住某种东西。
中国青年报:您曾提出科幻未来主义的观点,为什么一定要强调科幻文学关注未来?
吴岩:我是针对“科幻现实主义(即要反映现实)”的说法提出来的。反映现实不应是科幻小说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在反应现实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未来,要有建设性。很多人看重科幻小说,不单是因为它有批判性,还因为它可以为事物的存在方式提供另一种可能。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曾激发了很多人探究世界的动力。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对未来很多东西进行了判断,比如核战争,新空间,人和人因为科技产生的疏远等,真正影响人们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科学对未来影响。
中国青年报:目前,科幻文学的主题大多还是外星人入侵,新科学技术等,这方面可不可以有一些突破?
吴岩:受科技革命的影响,传统的科幻致力于在科幻小说里创造一种新的科技形态,这样的科幻小说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如今,以前科幻小说里的东西一部分转入电影中,一部分转入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科幻小说里对科技形态的创造也已经赶不上现实中的创新速度。所以传统科幻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东西,它的丰富价值主要体现在那个时代。
进入21世纪,科幻文学需要找一种新的形式表现这个时代。比如写一写大家都关心的今日科技话题,关注手机、互联网等普遍存在的科技对人的影响,尤其注意把握城市生活。另外,社会科学类的主题也可以关注。我觉得乔治·奥威尔的《1984》、马伯庸的《寂静之城》就是这类科幻作品。目前,世界上在这些科幻选题创新上有所突破的作家还不多,我觉得这对于中国作家是一个机会。
中国科幻作家首先应该为中国读者写作
中国青年报:目前,中国的科幻小说对世界产生影响了吗?
吴岩:什么叫对世界产生影响呢?就是说被其他国家的读者关注和接受吗?《三体》将在美国出版,译者之一是美籍华裔科幻小说家刘宇昆,他在美国是一流科幻作家,很受关注,他的参与一定能助力《三体》国际知名度的提升。
但是,与西方文学和电影相比,即使我们有零星作品获奖,恐怕对中国文学和电影感兴趣的普通外国受众目前也不是太多。在这次世界华人科协会议上,有人提出想把一个科幻电影推进好莱坞,但是对于把电影中的主角——“一个晚清时期的中国科学家”塑造成什么形象,颇觉困惑。因为很多外国受众对电影中各种中国人已有刻板印象,如果不顾忌市场的认知基础,写出来的形象要么在中国就行不通,要么外国的受众就不接受。这才是中国文学和电影走向世界面临的真正的困局。
不过,话说回来,给其他国家受众写东西拍电影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语境,受众有自己的需求,我觉得中国科幻作家首先应该为中国读者写作。至于外国受众,他喜欢中国文学,喜欢就是了。作家在创作时不用一定想着怎样让外国人接受。
中国青年报:新学年是阅读的好时机,您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科幻作家和作品吗?
吴岩:对年龄小的学生来讲,儒勒·凡尔纳还是最佳选择。此外,近年来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其中有上百部在国外获奖的作品。多年来致力于科幻出版的还有读客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系列、世纪文景的克拉克科幻小说系列、新星出版社的科幻系列。中国作家刘慈欣、韩松等的代表作也值得阅读。如果是初学者,我建议选择《安德的游戏》、《霜与火》、《1984》、《美丽新世界》,还有罗伯特·索耶的小说。
本报记者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