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1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迷上“弹幕”的诸种理由

苏州大学 陈一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15日   02 版)

    今夏,几部电影的“弹幕试映”将“弹幕”这种小众文化形式推到大众面前。观众可以一边看电影,一边用手机登录特定的页面发出评论,这些评论被即时叠加到银幕上,像子弹一样从右至左飞过,与电影画面形成一种独特的关系。根据网上一些尝鲜者的叙述,这种“弹幕电影”打破了以往“黑暗中不发声”的观影模式,观众从头到尾一边“吐槽”、一边嬉笑,手中亮着的手机与银幕形成“多屏互动”的格局。

    笔者倾向于将“弹幕”视作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而“弹幕电影”只是大众影视文化对这种亚文化的一次挪用。不过,这倒给了人们一个契机,去接近真正的“弹幕族”。打开弹幕网站你会发现,弹幕的内容并不止于说笑和吐槽,小众化的影视节目,灵光一闪的点评,指明笑点或者做些“剧透”,都是弹幕族的大爱。

    弹幕是对影视节目的“二度加工”

    打开弹幕网站上一部热门动画片,刚刚开始几秒钟,相同的一句话“阿姨洗铁路”,以不同的颜色、字号、速度,从屏幕画面上飘过。不明就里的人可能要问“肿么了”,其实这句话是日语“我爱你”的中文谐音,恰恰是弹幕族最常见的一句话,表达对弹幕布满屏幕的视觉效果的称赞。

    弹幕是近年来东亚地区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一道景观。最早的弹幕网站是日本2006年年底上线的NICONICO(被称为“N站”)。模仿N站,中国随之也出现了弹幕网站,目前国内两大弹幕网站是AcFun(弹幕族称之为“A站”)和bilibili(被称为“B站”)。

    弹幕网站的建立者与早期用户,大多是日本动画、游戏的爱好者,这使得网站的内容也集中在这些方面。要成为弹幕族的一员,你必须掌握一套约定俗成的语言体系,共同偏好某些主题,并对特定的情节、画面、声音产生特定的反应。例如,他们在弹幕中使用许多“暗语”:除了“阿姨洗铁路”,“查水表”表示“知道的太多了”,“地球君又便当了”意指动画中“地球被轰炸得面目全非的状态”。因此,很多非族群成员不能理解和体会弹幕视频中这些表达,也就不能理解弹幕的乐趣。

    从内容上看,弹幕可以分为翻译解说(包括有意曲解)、调侃吐槽(有时是不知所云)、加工制作(用编辑软件将更多的内容加到原来的节目中去)等。最简单的例如,当剧中女主角闻着心仪男生的毛巾时,有人弹出“这酸爽,不敢相信”的方便面广告语;当男女主角的情感发展到高潮时,会出现满屏的粉色心形的弹幕景观。而“骨灰级”弹幕爱好者还会自配画外音、重新翻译字幕甚至将图片和小程序叠加到原来的视频中。这些对文本的再加工往往偏离了文本最初的传播意图,在原有视频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影视内容的二度加工与传播,原本作为传播对象的弹幕族掌握了二次传播的主动权,而视频本身反而处于被改写、被揶揄的地位。

    “弹幕族”的心理分析

    随着弹幕网站影响力的增大,更多的青年开始玩弹幕。但问题是,同样是网上看视频,为什么年轻人喜欢玩弹幕而中年人没有?笔者认为,对于中年人来说,视频就是用来“看与听”的,而当一个青年面对屏幕中的视频时,能在上面涂写点什么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代青年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们从小一个人看着动画片长大,他们一方面有着对群体观影的渴望,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做简单的传播接受者,青年喜欢玩弹幕,和他们喜欢玩的影像自拍、视频恶搞、音乐串烧、网络涂鸦,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动因。以往影院不允许大声说话,你在观影时至多与旁边的亲友耳语两句;家庭观影可以尽情聊天,但是你只能与家庭成员对节目进行评论;一个人对着电脑看片,最多只能在网页中留言。与上述观影方式都不同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即时弹幕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的关系,形成一种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

    在日本,ACG爱好者被称为“御宅族”,其所代表的“宅文化”在日本社会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A、B站在中国大陆仅仅是青年亚文化的网络社区,但N站却是日本主流门户网站,连安倍晋三都前往N站组织的线下聚会,以求聚拢青年中的人气。很多中国人将“宅”这个词误用为“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这严重偏离了“御宅”的原意。在弹幕网站出现之前,特定的字幕组、视频分享网站、贴吧、论坛,都是“御宅族”的群聚之地。弹幕网站整合了上述的互联网资源,让“御宅族”享受一站式服务。从这个线索分析,我们看到,“宅文化”是弹幕族和弹幕网站产生的直接动因,网络技术只是顺水推舟而已。在中国的语境下,青年群体中略有“另类”色彩的御宅族,可以在看同一个视频时一起“嘻笑怒骂”,可以用他们自己才懂的语言交流,可以形成一致或近似的观点。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以资深玩家的身份出现——越是能找到网上罕见的视频资源,越是能做出精彩的弹幕,就越能显示他或她在这个亚文化群体中的位置。

    主流文化如何应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曾发微博说“问女儿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她说你上bilibili逛一圈吧。设计的父亲节促膝长谈于是戛然而止……”青年群体熟谙网络新技术手段,他们以父辈不了解的图像、数据、多媒体视频、新词语作为“武器”,在自我与成人世界之间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高墙”。面对这样的状况,主流文化应该作何反应?

    据笔者的考察,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数都浏览过弹幕网站,而且这个群体的年龄有向下走的趋势,中学生甚至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加入进来。以B站为例,该站常年的活跃用户在20万人左右,绝大多数用户是年龄在15~25岁的年轻人,学历以中学至大学为主。

    借助弹幕网站这一高度同质化的网络社区,亚文化群体可以找到“一起玩的人”,从而纾缓自己焦虑的情绪。发送弹幕像是一种仪式,是青年对“家长社会”的某种抵抗,在这一过程中寻找亚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脱离规训的片刻之欢。另外,由于网站注册使用的是昵称,用户发送弹幕时不必在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必承担言语责任,因此出现了大批毫无起码道德感的弹幕,有的语言低俗不堪。同时,对于不少原本有版权的视频,弹幕族很少会去考虑相关的著作权问题,因为他们在使用这些视频时获得的快感,远远超越了法律可能会带来的束缚。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数量可观的弹幕族在思想上还不尽成熟,他们一方面需要主流文化的正视与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和沟通。在不良弹幕视频多次被管理部门屏蔽之后,A站和B站加强了对内容的自查,同时网站与节目制作方或版权机构展开合作,以期合理使用版权内容。今年昆明“3·01”暴恐事件后,在弹幕族中声望很高的“使徒子”的一组“治愈系”画作被人民日报微博转载,引发网上网下的广泛注意,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恰恰说明了弹幕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亦存在互补共荣的空间。

对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说“不”
高扬和平与正义的旗帜
迷上“弹幕”的诸种理由
带着遗憾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