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毕淑敏曾写过我国第一部深入解密吸毒、戒毒的纪实作品《红处方》。它1997年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后轰动一时。近日,明星吸毒事件频频发生,柯震东、房祖名、张默、高虎、宁财神、李代沫、张元等星光耀眼的名人,纷纷倒在毒品之前,使读者再度关注毕淑敏20年前这部“深挖毒品”的作品。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毕淑敏。毕淑敏说:“中国打过鸦片战争。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一种毒品联系到一起,对整个民族伤害之深,屈辱之甚,值得深思。所以,中国人要把毒品提到一个特别严肃的高度去认识。”作为一个作家、医生及心理医生,她对我国青少年吸毒、戒毒工作有过深入研究和思考。
中国青年报:《红处方》中有大量对吸毒者特别真实的描写,你在前期做了哪些调查?
毕淑敏:我花了一两年时间,走访了很多戒毒医院,和医生、戒毒者谈话。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人的身体有疾病、创伤,那是被动的,无法逃避;唯有吸毒这种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主动的。这真是人类的巨大悲剧。
这本书是近20年前写的。那时候,普通人觉得毒品离自己尚远。当时,我就想从生理、心理两个角度了解毒品到底为何有这么大魔力——让人明知是地狱,却头也不回地闯进去。所以我去做这些调查,然后演绎成小说。
中国青年报:你的调查结果是什么?
毕淑敏:从生理角度说,正常的人在快乐时,体内会分泌一种物质,现在我们称之为内啡肽。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愉悦感。而大麻和罂粟的提取物,或者说毒品,成分非常接近内啡肽,使用后能模拟愉悦感。这大概就是毒品诱惑很多人陷落其中的原因。
从心理角度,正常的快乐,如,学生考上大学、农民喜获丰收——都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而毒品却能让人轻而易举地获得这种感觉,而且比正常的快乐还要强烈。我和很多吸毒者聊过。他们说,吸毒就是为了摆脱烦恼,获得幸福感。只是选择的方法不是通过努力奋斗,而是毒品。
人在药物的强大作用下,会产生依赖感,继而有耐受性。最初,很小剂量的毒品就可以让人飘飘欲仙,之后就需要不断加倍。终于有一天,加到什么量都没有用了。想戒又戒不了,一停就痛不欲生,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医生告诉我,戒毒从生理和心理上都非常困难,成功比例极低。
中国青年报:最近明星吸毒案件频发,有评论称是和这个群体的特殊工作性质有关,容易空虚寂寞?
毕淑敏:不论身处哪个行业,如果自己内心有非常坚定的把持,都不会吸毒,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意志的薄弱。就如报道称,柯震东说是房祖名让他吸,他就吸。这太荒谬。做人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控制力。
还有人说是为了寻求灵感。我认为,这是对演艺界明星吸毒的宽谅和纵容。真正的创造力绝对不是来自毒品,毫无疑问应该来自思考、生活和持续的努力。如果来源于毒品,那大烟鬼难道都成艺术家了?
中国青年报:现在网络上确实有些是非不明的“说法”。如,根据长相好坏而决定对吸毒者的态度,称“彻底原谅柯震东,适当原谅高虎、张默和房祖名,绝不原谅宁财神和李代沫”。
毕淑敏:首先,明星要为自己负责,为别人所原不原谅还在其次。其次,作为演艺界人士,职业赋予他们光环。年轻观众很容易把角色和演员本人混淆,见他饰演了一个正面人物,就以为他就是那个人。所以,明星某种程度上起到偶像、榜样和典范的作用,一旦在原则问题上犯了错误,负面效应就会比普通人呈几何倍的放大。他们要特别严肃地认识到这一点,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作为粉丝,看到明星光鲜亮丽的形象的同时,也要清楚,你爱的是他们的光明和温暖的部分,不能连他们的过错都全盘接受。粉丝要有原则。有的年轻人是柯震东的粉丝,觉得别人吸毒不能被原谅,柯震东就能被原谅,这种双重标准不可以成立——随心所欲地选择对自己有利或者符合自己想法的标准。
中国青年报:有些年轻人会对毒品产生好奇。
毕淑敏:我们一定要告知青少年,绝对不能沾染毒品。不是所有的东西你都要去尝试。好奇心也要有节制。
中国青年报:也有人说用明星做反面教材“宣传”毒品危害,能起到较大的警示作用。
毕淑敏:世界上有一些基本的道理,不在于明星当吸毒的反面教材,而在于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不吸毒是一条底线。
吸毒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现在的情况是,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还是没把持住。有人对宣传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能有毅力既沾染毒品又收放自如,这种想法非常危险。为了证明自己刀枪不入就要去挨一刀吗?有一些准则真的不可跨越。
中国青年报: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如何“禁毒”更为有效?
毕淑敏:我以前看过戒毒展的宣传,宣传板上画了一朵罂粟。我认为罂粟本身没有罪,毒品绝对是人祸。
讲清楚毒品对身心的危害,只是治标。吸毒者大部分是因为空虚。所以治本的方法,是让自己的人生丰盈起来,不要陷入长久的低落、迷茫、混乱。青年做人要有坚定的目标,而且必须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幸福。遇到困难,不能说吸点儿大麻烟就好了,要明白痛苦也是人生正常的组成部分,不要逃避。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整体,不能只看眼前,要为自己整个人生负责,善待身体、善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