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批和第七批援藏干部中,都有一对夫妻——马新明、孙伶伶。他们是我国开展援藏工作20年来第一对两届援藏的夫妻。
这对博士夫妻开创了援藏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对援藏夫妻,第一对博士,第一对北大校友,第一对海外访学经历,第一对两届援藏……
4年来,这对博士夫妻比翼齐飞,满怀家国情怀,奉献边疆,成为雪域高原上一段援藏佳话。
夫妻援藏无先例
马新明今年42岁,援藏前,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
2010年4月,马新明主动请缨援藏。时年37岁的他,作为后备干部,拥有博士学位,又是少数民族,是组织上的重点培养对象。得知他报名援藏的消息,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三思而后行”。
马新明决定援藏后,回家征求妻子孙伶伶的意见。当时正好孙伶伶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在选拔援藏干部,需要一位英语水平高的学者。他们两人产生了共同赴藏的想法,并提出了援藏申请,很快得到批准。
比马新明小一岁的孙伶伶是北大法学博士,曾赴日本和美国留学和访学。她精通英文、日文并有律师资格证和深厚法律功底,是中国律师界中涉外法律业务的佼佼者。
援藏前,孙伶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员。2010年7月,作为中央直属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派遣第六批援藏干部,孙伶伶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编辑部工作,2012年3月起任编辑部副主任。2013年7月留任第七批援藏干部,孙伶伶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北京市派遣第六批援藏干部,马新明先后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北京市援藏干部副总领队、副总指挥兼纪委书记。
2013年7月,作为留任第七批援藏干部,马新明任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援藏干部总领队、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兼党委书记。
援藏,实现了马新明夫妇多年的夙愿。出生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子差拉行政村马家窝子村的马新明说:“我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不能满足于个人的舒适生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共同援藏跟他们坚韧的性格有关。他们在大学田径队相识相知相爱,分别是学校男子和女子长跑冠军,有着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文化援藏创新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北京对口支援拉萨。此后,北京在推进干部、人才、项目、产业、文化、智力、科技、医疗、爱心援藏方面,为拉萨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加大文化援藏,促进了民族交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北京就先后投入近10亿元援藏资金,建设了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牦牛博物馆、拉萨文化大厦等十多个文化项目。
西藏文化资源丰富、深厚,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引起了马新明的浓厚兴趣。
在雪域高原,文成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她的故事曾被改编成藏戏、话剧、电视剧、川剧等。最早流传的藏戏《文成公主》已有千年历史,这是藏族人民创造的心目中的文成公主形象。
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曾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这场展示汉藏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的大型史诗音乐剧,从签订合同到正式上演,只有短短4个多月。
《文成公主》凝聚着马新明的心血。首演前夕,马新明在京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与演员和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时,精彩的演出,让现场许多观众落泪。
“演出太感人了,太震撼了!”这是许多观众看完演出后的评价。
之后,该剧实景版在拉萨筹备期间,由于时间紧,马新明从选址、建剧场到演出等事无巨细亲手抓。
为确保该剧实景版如期演出,马新明要求工作人员“当日事,当日毕”。为此,好几次工作人员都是在凌晨3点多敲门送申报文件。
在马新明眼里,“《文成公主》故事题材是历史的,但从艺术创新和历史意义而言,它又是现实的,摆脱了传统的说教方式,用生动的故事和具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突出艺术性、观赏性。在运营模式上,让市场来检验”。
但马新明也并不讳言:“由于西藏文化市场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经验不足等原因,《文成公主》要完全靠市场化运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展示拉萨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变迁,拉萨市委决定在拉萨电视台新增藏语频道和旅游文化频道。这项重担最终又落到了马新明的肩上,他多次去北京到国家广电部门协调和沟通,反复陈述拉萨增设这两个频道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特批。
之后,在马新明的努力下,又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完成了这两个频道的人员招聘、设备采购、机房建设、节目准备等工作,保证了如期开播。
民族团结家国梦
在西藏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句简单而真诚的“扎西德勒”就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4年多的援藏,马新明全身心地融入当地。
作为北京援藏领队,马新明组织他的“援友”们学习藏语、藏歌、藏舞,有时在食堂吃饭,他也会向藏族服务员请教藏语发音。由于“老马”的身先士卒,学习藏语、藏歌、藏舞在北京援藏指挥部蔚然成风。
马新明常说:“我天生骨子里就是农民,和农牧民群众在一起,就是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心里踏实!”
马新民下基层,和农牧民群众打成一片。他吃糌粑、干牛肉,喝酥油茶、青稞酒,到农牧民家里拉家常,帮服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阿朗乡是“大骨节病”的多发地,主要原因是饮用水中矿物质超标。在马新明的多方奔走下,村里人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通水当天,马新明夫妇前往祝贺,当地村民闻讯自发赶来,为他们献上哈达。有位患大骨节病的老人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亲自来献上哈达,表达感恩之情。
著名作家郭冬随马新明下乡调研后,感慨道:“很多干部说话做事居高临下,官气十足,然而我在马书记身上感觉不到一点官气,他谦虚低调,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
对郭冬的表扬,马新明淡淡一笑:“人都是平等的,人格不是端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也有人提醒他,“当领导不能谦和,否则没有威信,下属会欺负你。”马新明听了,只是善意地微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实在端不起架子。”
马新明经常告诫他的“援友”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援藏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民族团结。如果民族团结做不好,就不可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更不可能完成援藏工作。”
“援藏的过程,是一段播撒民族团结与友谊之旅。”马新明、孙伶伶这对博士夫妇基于这样的家国情怀,在雪域高原,尽己所能,用真诚与善意,播下了民族团结和睦的种子。
本报拉萨9月16日电
记者手记《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见6版
本报记者 何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