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思想者观察

让释放“人才红利”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文森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22日   02 版)

    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听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汇报座谈会。会上许多科技人员向总理抖出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无奈。其中,整天为科研项目审批和申请项目资金“跑路”就是一件十分头痛的事。总理诙谐地表示,不少科研人员为申请项目支持,很大的精力就花在了“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这是当前不少科研机构面对的尴尬,也是科研工作生态的一个真实写照。

    充分释放中国的“人才红利”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打造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着眼点,这基本上成为共识。但现在让科研人员一门心思做科研的环境尚不宽松。中科院一位老专家反映,现在不少一线科研人员抱怨负担太重,经常加班加点,但真正能用在科研上的时间还是太少。一线科技人员必须是“多面手”,什么都得会干,如采购、财务、统计等,包括小到鉴别发票真伪,另外还要应付各种非学术的事情。因此,如何给更多的科研人员“减负”,让他们真正塌下心来,甘于坐“十年冷板凳”,一心一意埋头做学问,就是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必须营造的宽松治学环境。

    目前央视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中有一个场景,当年的数学家陈景润在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废寝忘食演算数学。就是这样一个沉迷于数学世界、近于“疯狂”的人才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小平同志“文革”结束复出后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抓科技。其着力点也就是改变科技人员的学术生态和科研环境,才给百废待兴的中国带来了“科学的春天”。

    应该说,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现在的科技条件和人文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但在新的历史阶段,还存在不少束缚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涌流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国家必须认真研究,拿出具体办法,加大加快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切实创造让科研人员不受干扰、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给创新、创造人才更充沛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释放中国的“人才红利”最根本的还是释放体制改革的制度红利。当下的中国实现从“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是具有坚实条件的。无论是从中国已是经济大国可以为科研技术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资金保证来说,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知识人才包括海外留学生,从其数量和质量来说,我们完全有能力再次迎来第二个“科学的春天”。

    现在国家的大环境非常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各类优秀人才。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要让那种科技人员整天为项目、为科研经费“蹲在会上、跑在路上”的现象,变为各级领导干部跑在“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创造环境迫不及待”的伯乐识才用才路上的新景象。各级组织部门也要勇做解放思想、解放人才的先行者,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才制度创新,坚决扫除一切阻碍人才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坚决破除人才评价标准单一、人才流动身份固化、人才激励缺乏相容性等体制机制障碍,并与一切妒才压才贬才轻才的现象作坚决斗争,努力营造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留才厚才的生活环境、爱才敬才的文化环境。

    只有做到了“抓人才就是抓创新发展”、“实现人才梦就能实现中国梦”,我们就会形成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文森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9月22日 02 版

创业、创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让释放“人才红利”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恩师汤一介先生的最后时光
支招改革 青年有责
走进邓小平的内心世界
曹军:为盲人的智能生活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