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2007年推出免费师范生政策,迄今已是第八个年头。
8年时间,已有8万名青年学子先后走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4万已经完成学业的学生带着教育的理想、带着改变的勇气走出校门,“帮助有梦想的农村孩子实现梦想”。
这些免费师范生的出现,给农村基层学校一些冷清的校园带来了孩子的欢声笑语;给一些沉闷的课堂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给一些一度被视作“差生”的孩子带来了尊重和信任;给一些有潜力的孩子提供了自我发现的机会。同时,他们也享受甚至陶醉于因为教育给孩子带来星星点点变化的美妙过程之中。
农村需要这些坚守教育理想并付诸实践的年轻人;同样,这群年轻人的生存、发展和未来也需要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更持久的关心。
当初,这项政策从提出到推出仅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同时近10来年师范教育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种种变化。
《温家宝谈教育》一书中披露了在推进免费师范生政策过程中不少让他感到惊讶的事情。
他没想到,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根本不从事教师岗位的工作。今天的师范院校已不是他父亲那个时代的师范院校。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大发展,一些师范院校早已不安心于在师范教育这块园地里埋头耕耘,转型、升格、扩张的冲动让这些学校正在拼命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当国家将实行师范免费教育消息传出以后,一些校长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这样可能会影响学校的科研。”
对这一现象深感奇怪的温家宝在与东北师大师生的那次见面时,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创立师范院校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师范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完全一样,那何必还叫师范院校呢?”
他提议将6所部属师范大学作为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试点,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政策的引导者,他没有想到,一些学校的领导实际上并不情愿过多给予宣传。因为在他们眼中,免费师范生到农村基层任教是“低水平”就业,宣传太多会直接影响学校日后的声誉和生源质量。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高校实行扩招和收费制度以后,我国教师培养的渠道、培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世纪之交,原本非常适合中国农村教育现阶段需求的中师教育迅速萎缩与消亡,为农村学校输送合格师资的管道被彻底封死。再加上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正在积极进行中的城镇化建设,不仅孔雀东南飞,连麻雀也东南飞,优秀的师资在农村学校难以寻觅。
新世纪初,教育部又出台了新的教师资格规定: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只要取得教育学、心理学的合格成绩,同样具备申请教师职业的资格。这就意味着,教师队伍的大门对所有的大学生敞开,由过去完全由师范院校的封闭式培养转为开放式培养,由按计划招生分配转为由市场公开选择聘用,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成了最主要的方式。
免费师范生政策是温家宝就任总理期间提出来的。有人认为,他对教育情有独钟,与其出身于教育世家的背景有关。其实,更重要原因应该是一个大国总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基本判断和战略选择。
在我国经济已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将凭借什么力量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在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解决了老百姓“有学上”的问题后,将如何进一步解决“上好学”的期盼?经过认真思考,温家宝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中国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大批教育家。”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当今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村如果没有好教师作为基本保障,那么实现教育公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个前提下,鼓励更多有志于改变农村教育面貌的优秀青年从教,就是一个大思路、大决策。至于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教,既需要宣传动员,也需要制度创新。而国家推出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路径,即试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农村教育的师资问题。只是由于时间紧促,在前期的政策设计中未能经过深入调查、充分论证,对现实中已经变化了的外部因素考虑不够,加上对年轻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多样化选择估计不足,因而现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存在某些不足在所难免。
政策是一只无形的手,也是一个无声的导向。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把年轻人捆绑在固定狭小的环境里的制度安排,只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恐惧下基层,从而影响原定目标的实现。一项即便出发点很好的政策,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完善,才能避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更何况,这项制度关乎农村教育的未来,关系到免费师范生的人生走向,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谢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