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城人都在焦虑着如何治疗它的多病之躯时,郑州那条不争气的路,又塌了。
自5月份全线通车,道路坍塌的场景就不断在郑州西三环快速路上演。9月15日,第13次坍塌发生之后,市领导迅速召开会议,还愤怒地拍了桌子,撂了狠话:“加紧排查,若排查不力,是谁的责任该处罚处罚,该降职降职,排查后仍出现问题,将加重处罚!”
无奈,刚出炉的调查报告还透着热气,千疮百孔的道路就毫不领情地又塌了个大坑。20日凌晨,一辆后八轮货车到达之前的塌方现场,准备外运挖出来的沥青石块。没等施工,就掉进了新塌陷的大坑里。
治疗的手段竟然赶不上肌体腐烂的速度,面对这沉疴缠身的道路,人们惋惜的情绪里夹杂着愤怒。要知道,这条全长12.4公里的西三环快速路,总投资24.9亿元,建设历经两年,被称为郑州市的“解堵良药”。而如今,良药下肚却成毒药。在最近发生塌陷的西三环中原路口,不是坑就是围挡,道路乱成一锅粥,“急得人都快疯掉”。
一条雄心勃勃的现代化道路竟被如此轻易击倒,这可怕的病症究竟从何而来?
当政府的官员前来问诊,捉摸不定的天气和难以克服的历史原因成了主要病因。9月19日,郑州市建委向社会公布了一份情况通报。在这份为道路开出的首张诊断书上,常年的积水和复杂的地下顶管及管线为道路准备了先天不足的躯体,而施工期间雨水渗入则造成地基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诱发沉降,成为道路塌陷的直接诱因。
诊断倒是简单明了,不过拿着这张惜字如金的诊断书,人们却看得稀里糊涂。降雨和积水只不过是大自然捉弄人类再常见不过的小把戏,一条合格的现代化道路如何连这点免疫力都不能具备?
其实,如果环顾四周,那些被道路塌陷吓得胆颤心惊的人们会发现,大家手里攥着的,有一份相似的诊断书。2012年,哈尔滨曾在20天内发生9起路面塌陷,两条鲜活的生命被吞没。事故路段的年久失修与大暴雨的连绵不绝,也出现在当地政府给出的解释里。
如果撕开这些遮羞布,人们不难发现,老化渗漏的地下管线跟不上城市光鲜外表的扩张和翻新;填了挖开,挖开填上的随意整修造成种种隐患……如今,没有人说得清,塌了14回的道路到底是工程质量问题,是设计问题,还是有某种天生疾病,如此一来,把病因归咎于天气,岂不省事?
不信你看,在郑州,如果想要撕开天气的遮羞布,找到地陷的真正病因就并非易事。据媒体记录,西三环的第一次塌陷发生在4月10日,但是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除了收获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之外,民众并没有收获任何有效信息——道路为什么会接连塌陷?谁是道路的施工者与验收者?伤痕累累的道路是否有可能继续坍塌?
甚至领导的震怒,都未能带来实质性改变。一场计划好的新闻发布会,“因各个相关单位意见不一而取消”,早就拟好的通报,也一改再改,最终成了那幅只写明天气原因的简短模样。
在坍塌现场,市政工程养护科的科长分析,塌坑是由通信井渗漏造成的,在那里勘查的通信公司人员赶紧解释“通信管井的水不会造成这么大的塌陷。没看到路面下有明显的空洞吗?”
专家们好不容易认定了是由于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顶管施工时,造成地下土质松动,却又很快遭到中原环保公司的质疑,因为“顶管只会引起路面下陷,不会造成大面积空洞”。
看来,要揪出让城市道路病入膏肓的元凶真是困难,还好有那些任劳任怨的遮羞布愿意承担骂名。只是,找准病因是为了治病,拿出天气作为挡箭牌,却让我们如何去和老天谈判?
这个问题是得好好想想了,毕竟,在郑州最近发生塌陷的现场,已经有专家指着约20厘米的凹陷沉降告诉大家,“这个凹陷下方很可能已形成大面积的空洞,离第15塌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