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14年、参加过7场大型演习后,军医施荣君第一次觉得自己也是一名战斗员。在前两天举行的“卫勤使命-2014”演习预演中,他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了16名战友。
在此之前的很多演习中,卫勤人员常常只是在演练中象征性地“救治”几名“伤员代表”,走一下流程就了事。“那时我们军医是打不死的。”四级军士长施荣君笑着说,他是“卫勤使命-2014”演习红方8连卫生队的一名班长,“但这次我们也要穿戴单兵模拟交战系统,也会成为伤员,感觉很真实。”
贴近实战正是总后勤部、北京军区组织“卫勤使命-2014”演习的重要目标。演习今天在内蒙古朱日和基地正式举行,这个亚洲最大的训练基地今年异常繁忙,此前连续实施了7场“跨越”系列红蓝对抗演习,结果令很多人吃惊,蓝军获得6胜1负的好成绩,打破了以往演习“红军必胜、蓝军必败”的“定局”。这些演习同样体现了“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要求。
在很多“内行”的人看来,卫勤保障演习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检验战法、训法的红蓝对抗演习,总后勤部一位领导说:“卫勤力量和作战部队都在同一个战场,只是担负的任务不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他还说过:“我们未来与主要作战对象的较量,不能仅仅考虑打赢打不赢的问题,更要考虑如何以最小代价获取战争胜利,这个最小代价,突出是要以最小的生命代价获取战争胜利。”
“卫勤使命-2014”演习被定位为一场研究性演习,这是解放军第一次在实战条件下开展实兵对抗卫勤演练,卫勤融入了实际作战的各个环节。演习专家指导组信息系统组长、南京军区85医院副院长连平认为,实战中的卫勤保障首先要解决“伤员在哪儿、伤情是什么、伤势怎么样”的问题。
实际上,很多时候在战场条件下要发现伤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军医曾告诉连平,以前演习时他爬上装甲车顶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伤员”。从2005年起,连平带领团队研发了实兵对抗战救信息系统。
“卫勤使命-2014”检验了这套信息化装备,配备系统的官兵,“受伤”后摁下“SOS”,连队军医的手持机上立即就会显示“伤员”的姓名、伤情、地点等信息。演习预演中,红方8连列兵毛怀谨提着95式自动步枪刚从步战车上跳下来,语音提示器就告知他“右腿部重伤”。970米外的军医施荣君乘坐装甲救护车,不到5分钟就带着担架员赶到他的身边抢救他,毛怀谨很快被安全后送。
很显然,“卫勤使命-2014”不是一场好看的演习,在今天时长7个小时的正式演习中,指挥大厅的巨幅屏幕上要么显示着态势图,要么是忙乱无序的“抢救现场”特写,有一块显示屏一直是某高地的远景画面,几个小时都没切换一下。
“贵在真实,能暴露出问题,我们并不在乎演习好不好看。”总后勤部卫生部科训局局长石虹说。
一些细节也能体现出演习组织者在努力提高参演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本次演习首次使用了新型单兵急救包,它由过去的硬盒型改为软包型,配备急救剪、急救止血绷带、急救创伤绷带、手套、旋压式止血带等急救器材,这种“技术标准与美军持平”的单兵急救包突出了“救急救命”的功能。
演习中,甚至有人专门负责“化妆”,他们将“伤员”的“枪伤”、“烧伤”、“爆炸伤”制作得异常逼真。
但对于60多岁的连平来说,他最关心的还是官兵们对实兵对抗战救信息系统使用的意见,他一直和红军官兵一起,吃住在草原深处的野战帐篷里。
连平不敢懈怠,他经常讲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某集团军调研时,他问一个小战士:“现在,你要去战斗了,你勇敢地去,祖国和人民会记着你的!”小战士犹豫着说:“我是独生子女啊。”连平又问:“给你这套系统,你勇敢去战斗,受伤了发出呼叫,很快就会有人来救你,敢不敢去?”小战士毫不犹豫地说:“敢!”
本报内蒙古朱日和9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赵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