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绿茵球场遍布 成就“足球高地”

青岛城阳区:为中国足球探寻成功路径

本报记者 丁先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26日   03 版)

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城阳区流亭小学校队成员进行足球训练(摄于9月10日)。本报记者丁先明摄

    对青岛人纪勤尚来说,每周至少踢一场球,是生活中雷打不动的铁律,“否则浑身难受”。

    纪勤尚是土生土长的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今年40岁的他,见证了城阳区足球事业的日益兴盛:过去四处找不到场地,现在步行15分钟准能看见一个足球场;过去很少有人踢球,现在绿茵场上热闹非凡;过去比赛中名不见经传,现在囊括“市长杯”2/3的冠军,成为公认的“足球高地”。

    这些变化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当地实施一系列举措后水到渠成的结果。2011年以来,城阳区推广建设公众体育休闲中心,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广泛培养足球兴趣,抛弃锦标主义的功利思维,在普及中选育拔尖苗子,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足球高地”。

    足球如何振兴?这一问题困扰国人几十年,至今未有清晰的路径。城阳区的做法,或许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发展思路。

    足球场地遍布 踢球人口增加

    从1991年触球算起,纪勤尚至今已有23年的球龄。在他的记忆中,场地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去灰尘满天飞的土场踢球都得排长队。

    10年前,这位足球“发烧友”联合十多人成立了青岛世力足球俱乐部。为了能踢场球,他们经常开车去周边区市找场地,“踢两个小时的球,路上要花3个多小时”。

    2011年,这种“四处找场地”的状况开始改变。城阳区副区长焉峰说,2011年,该区出台《幸福社区建设标准》,对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及设施配套的规模、标准、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

    从这一年开始,在城阳区委区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陆续投资8亿元,建成带有1~2个足球场地的体育运动公园40余处,并免费向市民开放。40余处体育公园的足球场,连同中小学校园内的足球场,达到100余处。

    城阳区户籍人口约40万人,全区平均每4000人拥有一个足球场地,位居全国首位,甚至赶上了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不管住在哪个社区,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找到一个足球场。

    “人均计算的足球场地,指的是配套300米或400米跑道的标准大场地,笼式足球场等小场地并没有计算在内。如果算上这些小场地,那么每3000多人就拥有一个足球场了。”城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赵平说。

    城阳区的做法是先把场地建起来,有了场地,踢球的人自然就多了。

    一份“城阳足球地图”开始在球迷中流传。“如今,城阳足球场不光数量多,条件也非常好,而且还全部免费,简直像做梦一样。”纪勤尚说,“现在我们每周至少踢一场,再也不用四处找场地了。”

    9月10日,按照约定,世力俱乐部与东流亭社区队在白沙河运动公园踢了一场友谊赛。这个绿草茵茵的公园建成于2011年,绿化面积为90亩,其中运动场地占22亩,包括一个配套300米跑道的标准足球场、两个笼式足球场、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一个老年门球场、若干乒乓球台、一个健身广场以及一个儿童活动乐园。

    白沙河运动公园位于城阳区流亭街道,紧邻东流亭、西流亭、洼里以及夏家庄4个社区,覆盖两万多居民。公园内的足球场,除铺设塑胶地皮外,还配有夜间照明设备。球场有专人管理,一般开放到晚上10点。

    伴随足球场地增多的,还有当地的足球人口。纪勤尚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城阳区到处都有场地,但踢球的人也越来越多,连胶州、即墨、崂山等周边区市的人都过来了,场地需要提前预约才行,“一般踢完这场,就预约好下次踢球的场地”。

    狠抓校园足球 培育足球文化

    振兴足球,光有场地等硬件还不够,还得有踢球的氛围。对此,城阳的做法是狠抓校园足球,培养孩子踢球的兴趣,按照体育发展规律办事,在普及的基础上选育“苗子”。

    2011年,城阳区成立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和《中小学生足球技术考核标准》,全面部署校园足球活动,从娃娃抓起,引导中小学生“会踢球”、“爱踢球”、“踢好球”。

    2011年起,城阳区校园足球竞赛联动机制启动。各中小学校内有“校长杯”比赛,街道内有学校联赛,全区有“区长杯”比赛,并长期与区外球队开展交流比赛。每年的“区长杯”体育系列比赛,都有80余支足球队的1000余人参与。

    在各级比赛引领下,城阳区众多小学分梯队组建了1~2年级、3~4年级、5~6年级3支校队,有些学校甚至达到“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的普及程度。

    以流亭小学为例,该校55个班级均有自己的球队。流亭小学校长陈胜利说,该校开设了足球校本课程,每周4节体育课,其中有一节专门的足球课。除周日外,校队的孩子每天下午都要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踢球两个小时。

    8岁的王永哲是流亭小学二年级六班学生,由于经常踢球,这个小球员皮肤黝黑,肉长得结实,在训练场上踢得有模有样。目前他入选了学校1~2年级组校队,踢左后卫。

    发展校园足球,流亭小学注意从校外引入社会力量。今年8月,由峄阳文化园出资,峄阳足球运动俱乐部在流亭小学成立。该俱乐部专门为该校学生服务,致力于为热爱足球的孩子免费提供专业足球训练、装备和服装,并创造外出训练的机会。

    29岁的冯滔从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退役后,目前受聘于峄阳俱乐部,为流亭小学校队提供专业指导。“孩子们天天训练,几乎每个人都喜欢上了足球,你不让他踢,他会难受。”冯滔说。

    在城阳区实验小学六年级7班的牛路琪看来,不踢球确实会不舒服。这名12岁的女孩三年级就入选校队,前卫、后卫都踢过,拿过“区长杯”、“市长杯”比赛的冠军。

    对牛路琪所在的实验小学学生来说,除了每学期都有“校长杯”足球联赛外,他们每年4月还有一个校园足球节。城阳区实验小学校长安华告诉记者,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看见足球的影子:校标是一个高速旋转的足球形象,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足球队标、教室门口贴出4名小球星的照片,校园长廊里摆满了在足球比赛中获得的各项荣誉,“校长杯”比赛中球员、裁判员、记分员都是学生……

    城阳区教育系统还与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签订合作协议:中能派出专业教练帮助城阳发展校园足球,并优先从城阳各中小学校选拔有潜力的足球“苗子”。

    经过数年的耕耘,城阳校园足球结出累累硕果——在最近3届的青岛“市长杯”学校足球联赛中,城阳区先后斩获14个冠军(3届共21个冠军)、7个亚军和5个季军,“市长杯”中的“城阳现象”已成为一道风景线。今年8月,继夺得本年度“市长杯”男女足双冠王外,城阳区实验二中又在“体彩杯”山东省足球联赛中夺得冠军。

    2013年,城阳区被青岛市确定为唯一的“足球发展试点区”,成为公认的“足球高地”。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对体育发展规律的尊重。我们这几个负责校园足球工作的人,都是干体育出身的,有的还曾是专业运动员,把孩子当做自己体育生命的延续,工作中满怀激情。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一点至关重要。”城阳区教体局副局长徐立华说,“搞校园足球,千万不要逮着几个孩子狂训,应该先抓普及,广泛培养兴趣,在普及中选苗,这样才能有持续性。”

    摒弃功利思维 成就“足球高地” 

    尽管城阳区已成为“足球高地”,但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看来,“足球成绩只是一个附带的结果,并不是目的所在。”

    “我们建设体育休闲公园,既有各类体育运动场地,还有大批的文化休闲设施,足球场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共城阳区委书记孙立杰说,“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培育球星,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

    用孙立杰的话说,城阳区正处于高速城镇化的过程,虽然建设公共体育休闲中心带不来GDP,但如果现在不建,等“钢筋水泥”都建成后,就再也找不到地方建了。

    于是,自2011年起,城阳区以两公里为服务半径,建成40多处室外运动中心、36个社区中心,构建起“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实现了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    

    8亿元,只是地面建筑的投入。这背后到底有多大一笔账?

    对城阳区政府来说,建设公众体育休闲中心,还意味着将失去巨额的土地财政收入。

    以白沙河运动公园为例。为打造这片占地90亩的市民公共空间,城阳区及流亭街道共投资4300万元。与此同时,这片位于白沙河南岸的核心地块,每亩土地的市场价格至少为300万元。仅此一项,政府就失去2.7亿元的卖地收入。

    只出不进,仅建设白沙河运动公园一项,政府就“赔上”了3亿多元。这笔钱到底花得值不值?

    城阳区副区长焉峰表示,值不值,要看算哪笔账。如果算民生账、算群众的满意账,这笔钱花得很值,因为老百姓有了公共活动空间,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幸福感、满意度大增。

    遍布城乡的公共体育休闲中心,极大提升了城阳区的生活品质,很多新青岛人愿意在此安家落户,日韩客商也看重城阳的生活品质,乐意在此更多地投资兴业。甚至有开发商主动找到政府,愿意为社区休闲中心出资,“相当于为小区做配套了”。

    城阳区的广大居民是社区体育休闲中心最大的受益者。每天清晨、傍晚,各个社区中心都是休闲锻炼的居民。南流路社区退休教师刘志春说,自己几乎天天去社区中心练太极剑,有时还去学电子琴,退休生活很充实。

    “在社区中心,可供大家选择的休闲项目有很多,琴棋书画样样都有。现在喝酒赌博的少了,孩子们也喜欢在室外踢球,上网打游戏的也少了。”刘志春说。

    在城阳区委领导的设想中,力推社区中心、大力建设足球场,并不是为了培养球星,主要是很多市民喜欢踢球,应该给他们提供一块场地,“有苗子就培养,没苗子也不要紧,不看重胜负,只要踢得开心、强身健体就好”。

    摒弃功利,收获往往出人意料。在这种不以培养尖子为目的的氛围下,城阳区反而不断冒出足球尖子:曾在网络蹿红、被誉为“青岛小梅西”的李明被选拔至欧洲劲旅西班牙马德里竞技俱乐部进行专业足球训练;城阳区实验小学袁丛入选U13女足国家少年队;12人入选省队,60余人入选市队……


只要想做事,总会有空间

丁先明

  足球如何振兴?这一问题,一直困扰国人。城阳的做法,或许提供了一种答案。振兴足球,不能光喊口号,说到底,还是思路问题。
  巴西世界杯期间,新华社播发评论称《中国还“玩不起”足球》。评论说,荷兰足球强大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草根足球体系静悄悄地生长。而在中国,别说足球场,不少城市社区连配套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定也成一纸空文。在寸土寸金的中国土地市场面前,足球场地太过奢侈,中国还“玩不起”足球。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事实: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论及足球人口,却是个小国。中国草根足球、大众体育不发达,也就难以支撑起足球强国。
  城阳区大力建设球场的做法,给各地执政者一个启示:经营土地与建设球场之间,并不矛盾。搞好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既能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又能提升周边土地的附加值,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
  发展足球事业,既关乎体育强国的梦想,又涉及大众体育发展,举国上下均期待足球振兴。那么,在偌大的城市中,就不能见缝插针地开辟一个足球场吗?
  城阳区正是见缝插针地“种”场地:高压线周边的荒地上、废弃的垃圾堆场上、湖边河边上、山地包围中,崛起了一块块绿茵场。事实证明,只要想做事,总会有空间和办法。关键在做不做,不在有何困难。
  足球一定是奢侈的游戏吗?不见得。巴西穷孩子把报纸团成“足球”,在灰尘飞扬的土场地赤脚踢,不也成就了足球王国吗?不一定非要有塑胶地皮和夜间照明,关键得有必要的场地和氛围。
  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促进群众性体育事业发展。“吃着薯条喝着可乐看着别人世界杯,我们总是激情澎湃,但转身下楼就迷失在了钢筋混凝土森林中”,让这种尴尬尽早结束吧。

本报记者 丁先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9月26日 03 版

商学院能不能“改”在高校前面
德国科学家获世界农业奖
逾千工作岗位静待“海归”
校长推荐权,用什么来捍卫
青岛城阳区:为中国足球探寻成功路径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