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最默契

杜藤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0月08日   11 版)

    呆呆从台湾回来没几天就要去英国了。临走前她发了快递给我,是一包凤梨酥。紧接着短信就到了:“我给你带的礼物,别忘了也拿给你妈妈尝尝。”

    我和呆呆是高中同学,算起来,我们认识至今已经15个年头了。

    高中同学的友谊通常建立在一起去厕所的路上。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那时候学校的教学楼里不设洗手间,所以课间休息的时候,结伴去厕所就成了头等大事。下课铃声一响,教室里总有人转着身子四处张罗“去厕所吗”,集结到两三个人之后,大家便统一行动。

    但呆呆不是这样的人。她总是独来独往,话不多,行踪飘忽,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儿,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高一的一次班会上,班主任组织大家讨论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你的朋友”的话题,不用举手,谁想到了什么就直接走到黑板前写下来。答案五花八门,有最容易想到的“志同道合”、“性情相投”,也有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的“结伴上下学”。当然,还有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五个字:座位离得近。

    当时我觉得这事太扯了,友情怎么会和座位远近有关系?要是人和人的关系这么不堪一击,那还有什么是笃定的呢?直到多年之后我看到一个心理学分析,说身高差距会影响人和人交往时的姿态,个子高的一方永远俯视,个子矮的一方永远仰视,这种物理差距会最终体现在心理上。身高相似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因为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更平等。

    我和呆呆都是瘦高个,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吧,渐渐地,我们俩的交流多了起来。

    真正成为朋友,是暑假里一起去外地旅游。

    第一次是去大连。说实话走之前我还是挺忐忑的,因为第一次,因为只有两个人。24个小时的火车硬座,现在想起来都累,但那时候一点儿也不觉得。我记得火车上我们狂聊了五六个小时,什么都聊,聊得我大脑缺氧。那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我们在火车上跟一群不认识的人一起庆祝,隔着车窗,看葫芦岛的烟火。

    之后一年是山西。我们一起在平遥城墙上骑车,骑了大半圈之后发现路断了,又一起搬着自行车翻越工地。我们一起感受大同空气里飘着的煤渣,在饿了20多个小时之后终于坐在快餐店里,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

    共同患过难的人之间很容易生发出一种亲人般的依赖感。我和呆呆也是。在那之后的很多年,我们都是最默契的旅伴。似乎已经成了习惯,只要想出门转转,第一反应就是拨对方的电话。

    高考之前呆呆执意要去上海,而我却不愿意离开北京。我们面临着分离。

    好在高中三年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那种隔一段时间就要出去走走的习惯,以及在旅途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并不会被距离冲淡。我们都不是那种需要经常抱着电话聊生活琐事的朋友,但彼此都会心照不宣地在暑假里空出两个星期的时间一起出门。我们一起在复旦简陋的女生宿舍冲冷水澡,一起在丽江蹭吃蹭喝,一起哆哆嗦嗦地坐在库尔勒的火车站,一起在拉萨的巷子里走得气喘吁吁。

    再后来,大学毕业了,呆呆去了意大利,又辗转去了英国。我们依然会偶尔通个电话,像家人一样聊聊各自的生活,再一起讨论下次出行到底该去哪里转转。

    想想当年,无论是结伴上厕所,还是一起上下学或者座位离得近,其实都是一种陪伴。而我和呆呆这些都没有,但我们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中完成了另一种陪伴,那意味着无论我们各自身处何方,都会相约一起出发,去体验去分享路上的风景。

万花筒
为什么高中时建立的友谊特别牢固
最默契
点赞维系友情
渐渐从对方的青春淡出
同窗聚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