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院六十周年巡礼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0月13日   07 版)

    励精图治六十载,弦歌不辍奏华章。2014年10月16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迎来六十周年华诞。

    学院的前身是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成立的中等专业学校,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恢复、兴建、重组,发展阶段,如今步入了高等职业教育先进行列,成为优秀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武马群在致全体校友的一封公开信中,深情地说到:“亲爱的校友们,当年你们是在校的莘莘学子,如今你们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你们走向社会,学校一如既往支持、关心你们,是你们的坚强后盾。母校与你们永远是一个有机整体,一直有着犹如根与叶的不变情缘。”

    六十年一甲子,历经60年的建设发展,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走出无数优秀学子,学院经过几代教师的耕耘、奉献,如今已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准确,教学设施完备,师资队伍优质,教育教学水平较高,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国家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11月4日,教育部、财政部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联合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3年验收结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39所项目院校的验收结果,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优秀”等次通过两部验收。

    在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近年来学校的规模和办学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学校现有3个校区,学院本部校区(朝阳区芳园西路5号)、学院东校区(朝阳区东坝红松园北里甲一号),学院南校区(丰台区花乡辛庄90号)。占地面积202066平方米,建筑面积218036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0474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898万元。教职工900人。在校生7841人,其中,普通专科生5606人,5年制高职生1182人,成人教育专科生1053人。 

    为更好地实施办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九系、三部”的办学系部架构:包括软件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数字媒体与艺术系、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财经管理系、英语系等9个教学系,以及通用能力教学部、专业部、基础部。学院实施“通用平台+技术中心”(GPTC)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方面:以软件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为骨干专业的五个专业群,以及会计、税务、物流、英语等共34个专业。 

    学校秉承“博学笃行 术道精诚”的校训,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大力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逐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使学院行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在全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60年的办学中,各项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2002年、2006年荣获北京职教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12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4年5月被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7年学院被批准为北京市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示范性高职学院并获得验收优秀成绩;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批准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并于2012年获得验收优秀成绩;学院还是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北京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学院是连续多年的首都文明单位、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回顾历史:六十年峥嵘岁月奋进谋发展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中等专业技术教育阶段(1953年~1972年)

    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

    学校有着光荣的历史,学校的成长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承载着为国家培优秀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使命。追溯到最初,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1953年10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为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新兴电子工业急需,决定在北京酒仙桥电子工业区创办“华北第四工业学校”。从成立筹备组到完成校园建设,仅用了一年时间,1954年9月新生入学上课。1955年改名为“北京第二工业学校”。1956年命名为“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学校成立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电子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电子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誉为培养电子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1966年6月学校停课。1968年10月24日,根据原四机部军管会的决定,将“学校改为固体电路工厂”(878厂)。1972年3月27日,根据四机部决定在878厂内恢复办校,校名为“北京无线电学校”。初期规模为450人,设置半导体器件、无线电测量仪器和无线电专用机械设备三个专业。1973年2月开始招生,复校后招收了73级,74级和76级的“7·21”工人大学学员三届学生。之后由于一些原因连续三年停止了从社会招生。

    改革开放初:恢复、兴建和成长阶段(1973年~1999年)

    1. 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1973~1999)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迎来了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春天,学校阔步前进。1978年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面向社会连续招生。在校生450人,专业设置3个,实验室14个,专用教室1个,实习(实训)车间两个,图书馆藏书,2266册,建筑面积4576平方米,设备资产134万元,总资产197万元。1984年电子工业部下文批准恢复“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校名,独立建制,在北京市朝阳区芳园西路5号择址建新校。新校教学楼、实验楼5838平方米、综合楼、礼堂(食堂)、运动场、学生宿舍楼5309平方米、教职工宿舍楼4718平方米。自此学校进入兴建、成长阶段。至1999年,在校生达到3363人,专业设置20个,实验室22个(含机房),专用教室5个,实习(实训)车间5个,图书馆藏书109238册,总建筑面积48461平方米,设备资产1455万元。1994年以来学校连续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单位”、1995~199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工业系统“育人质量先进学校”、1996年北京市工业系统、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学校“教书育人质量信得过学校”、1997年学校被电子工业部评为电子工业系统“教书育人先进单位”、1998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中专示范校”。

    2. 北京市成人电子信息大学:(1980年~1999年)

    北京市成人电子信息大学其前身是北京市电子仪表工业局职工大学,始建于1980年。初期共设立了8所分校,1983年迁入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127号集中办学。开设专业:企业管理、工业企业会计、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1984年学校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建设5000平方米教学楼。在大力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加强短期培训教育,经市科干局批准,成为首批会计、经济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报名点和考试辅导点以及英语水平等级考试的考点单位。1998年被市教委批准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北京地区3所四级考点单位之一。1999年学院的成人教育专业为13个,共有56个班,学生人数达2153人。各类辅导班和短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约45000人次。

    3. 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1978年~2003年)

    1978年7月15日,经市政府批准,在北京远郊平谷县南独乐河村北京控制机厂厂址上转建成立了北京市计算机技术学校。1980年4月1日,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公司决定,将北京市计算机技术学校与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公司“721”工人大学合并。“721”班为在市内的分校,主办软件专业,平谷校区主办硬件专业。1984年,根据市经委指示,学校从平谷迁到市内择地建校,初期租借大山子第二中学校舍,办公地点设在半导体器件二厂内。1986年10月,北京市计算机技术学校改名为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1987年9月3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迁到朝阳区东坝择址建校。1988年,学校隶属北京市人民政府电子工业办公室。1995年,学校建筑面积20312平方米,1997年,建成4500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楼,1998年,建成53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2000年至2002年建成学校高标准的实验楼和综合楼,总面积16000平方米。同年8月,市计委同意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在现校址西侧征地113亩,作为建设用地。2003年校园总占地面积180亩,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在校生4500名学生。2002年学校荣获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

    4. 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1979年~2003年)

    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创建于1979年,是由原北京市无线电元件技术学校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工业学校两所市属中专学校合并而成。1979年2月北京电子仪表局决定关闭北京宣武电容器厂,成立北京市无线电元件技术学校。1985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北京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于1979年5月,隶属于北京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学校位于宣武区前孙公园胡同28号。学校1996年迁入花乡新址,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1997年建成23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1998年建成7400平方米的实验实习楼、1999年建成4700平方米的食堂大楼(餐厅和礼堂)、2000年续建1700平方米的教工住宅楼、4800平方米的新学生宿舍楼;2001年建成4600平方米L型学生宿舍楼。2003年在校生人数达到4800人。2002年荣获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被市教委批准为现代化标志性学校。

    跨入新世纪高职学院的整合及发展阶段(1999年~2014年)

    1.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2003年)

    1999年,为了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北京IT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与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联合申办高职学院。经教育部评估,教育部(教发[1999]93号)、北京市教委(京教计[1999]026号)文件批准两校合并组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于1999年9月举行了成立揭牌仪式。2003年学院高职在校生3079人,教职工368人。

    2.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2014年)

    2003年,为了适应首都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整体要求,北京电子控股公司实行教育资源整合重组,由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共同组成新的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三校党委建制不变,在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学院逐步形成以高职教育为主、特色中专和成人教育并存的教育事业新格局。2007年电控(京电控人字[2007]322号)文件批准成立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撤销学院董事会。实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进行了三校区的实质性合并,统一了党政工团领导班子和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多校区一体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统一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和资产管理。学院整合为3个校区(西校区置换),学院占地面积202066平方米,建筑面积211915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3686平方米,藏书54.9万册。固定资产总值52220.7万元,包括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667万元。现有教职工900人,在校生7841人,其中,普通专科生5606人,5年制高职1182人,成人教育专科生1053人。学院下设“九系、三部”:包括软件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数字媒体与艺术系、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财经管理系、外语系等9个教学系;通用能力教学部、专业部、基础部。学院实施“通用平台+技术中心”(GPTC)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方面:设置以软件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为骨干专业的5个专业群,以及会计、税务、物流、英语等共34个专业。 

    着眼现在:学院骨干示范校建设硕果累累

    在教育部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动下,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开始北京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并于2011年完成验收,2010年开始国家骨干校建设于2012年结束,2013年经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成绩为优秀。

    一、准确把握学院办学定位,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隶属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建校几十年来,行业办学一直是学院的特色之一,学院身处行业之中,与企业关系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对职业院校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作为一所高职学院,“既是北京市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首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立足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于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示范(骨干)校建设过程中,学院将目标确定为“将学院建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基地、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和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高职学院必须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提出使命和任务,使其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才能汇聚思想创新,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学院提出“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己任,提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与期望。” 作为学院的使命,以此向全体教职员工传达了责任意识、追求的目标、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从“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做过多次修改,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指导。学院在国家精神指导下,汇聚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要求,将人才培养特征确定为“思想品德优秀、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灵活、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以此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要求,造就能够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学院提出“博学笃行、术道精诚”的校训,激励师生要努力不断地学习、扎实做好具体工作,做事要精益求精、诚信做人、追求成功。提出“教育服务”理念,强调学校要为社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教学服务,要持续改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学生、社区对学院所提供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指标。

    近年来,学院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质量目标明确,工作流程规范,全员聘任上岗,绩效考核激励,促进持续提升的运行管理机制。学院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及成熟的框架,围绕“教育服务”核心理念,系统地识别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明确各环节的管理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建立起适应高职学院管理和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学院多年来紧密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在服务企事业单位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服务首都社会发展积极支持重大活动项目、服务职业院校开展教师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服务、服务国家战略支援西部院校等6个方面发挥了首都高等肩负的服务企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稳定和谐的责任,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1. 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近年来,学院本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在北京电控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成立了以电控公司副总经理为理事长,电控公司下属8家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学院主要领导为理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校企合作、处理各种合作事宜搭建了工作平台。同时,积极推进教学系层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建设,13个教学系(部)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联席系主任,聘请行业内知名企业的专家担任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形成了操作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使校企合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学院针对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三个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特点,设立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所等三个相应的技术应用研究所,校企双方技术骨干共同组成技术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队伍,同时承担高年级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和面向企业、社会的技术服务,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及社会服务的密切联系。

    健全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学院出台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在专业发展、校企人员互兼互聘、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职工培训等方面制定具体制度,使校企合作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学院对13个教学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将校企合作绩效作为对教学系(部)负责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 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为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实际产品对接,学院建设了一批支撑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筑巢引凤”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示范(骨干)校建设期间,学院投资建立了5200平方米拥有近600个工位的“北信软件园”,形成可以支持多企业、多项目同时开发软件的生产和教学环境,吸引蓝波今朝、上海双实、北信酷卡、神州数码等多家企业进入软件园。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技术研发团队和真实的生产项目,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各个企业工作区,接受企业的管理,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考核。

    学院在校内建成1200平方米具有179个工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实训基地以及125个工位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学院与京东商城、淘宝网、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引进网上开店、企业信息情报采集处理、网站广告策划、网站推广、电子商务运维等多种业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实践训练。

    发挥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创立校企合作数字传媒实训基地。798艺术区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学院上级主管部门北京电控公司所辖的产业园区之一,学院依托798艺术园区文化环境优势,在园区建立了面积3000平方米的“北信数字传媒中心”。为了使该中心实现市场化运作,学院与北信银河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市场运作和学生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契约”为保障,形成生产与教学实习的保障机制。如今,北信数字传媒中心成为中央6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等电视台的生产制作基地,又是学院自主管理的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

    学院通过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形成“厂中校”教学基地。近年来,学院与北京电控所属国有企业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电子装备生产制造实训基地,签订了资产使用、管理、维护和接收学生生产实习有关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与电控所属北京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模具设计与制作生产性实训基地,采取模具设计研究环节在校内、生产制造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与运作的模式,开展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作等项目的生产与实训。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学院创建“通用平台+技术中心(GPTC)”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各专业的学生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均纳入GPTC框架内,按照GPTC的统一要求,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学院GPTC人才培养模式既关注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养形成,更关注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学院紧密围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创设了一套科学的“学生基本素养测评体系”,夯实了“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和“通用能力实训基地”两个基础,构建了“思想教育活动、通用能力训练、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四种实现途径,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形成”等6个维度的素质培养。

    学院的教学实训机构包括电子技术中心、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通信技术中心等十几个。

    学院的电子技术中心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承担电子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教学以及“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任务,开展电子技术类职业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开展学生二课堂以及学生科技竞赛、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 

    电子技术中心现有实验实训室27间。主要实训室有:电工技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电子产品维修实训室、低压电工实训室、电子测量技术实训室、音视频技术实训室、EDA技术实训室、有线电视系统实训室、广播播控设备实训室、数码产品实训室、安防监控设备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DSP实训室等。各实训室都配有充足的通用实训设备,包括各频段DDS信号源、数字存储示波器、数字式交流毫伏表、扫频仪、频谱仪等。电子装配实训室配有进口SMT贴片机、回流焊炉、雕刻机,音视频技术实训室配有进口音视频信号源、有线电视系统实训室配有全套前端设备。 

    电子技术中心有卫星电视设备,现已开设的实训项目有:无线电装接工实训、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电子整机维修实训、有线电视网络设备调试实训等。同时可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培训。目前该中心具有职业技能鉴定资格的项目有:无线电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中级)、有线电视网络设备调试员(中级)。 

    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是计算机工程系重点建设的技术中心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能进行网络组建、网络工程实施、网络管理与维护的一体化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包含思科网络互联实训室、华为网络系统集成实训室、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数据库应用实训室、动态网站开发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通过网络技术中心的建设,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将行业标准和企业认证体系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技术中心各实训室的建设,该技术中心成功的成为“H3C网络学院技术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并将H3C和思两大国内外认证体系的课程纳入课程教学,2009年思科网络学院理事会评选为全国10所优秀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之一。在网络操作系统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网络管理水平的培养,与中科红旗合作,成为了“中科红旗开源技术促进中心”,进一步促进开源技术的发展和国产软件技术的普及。

    学院的网络技术中心拥有的华为实验室,思科网络技术实训室可为整班的学生构建验证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和综合性实训的环境。为教学系构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两个专业领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提供了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测试仪等多种型号设备,培养学生应用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解决实际组网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子网的划分、路由表的配置、访问列表的配置、NAT地址转换的配置等,Internet接入、VPN的配置,防火墙系统的配置;具备网络规划设计管理和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Web站点的开发与管理、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获取能力,网络信息的收集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职业素质,通过相应考试的学生还可以获得cisco网络学院证书、华为3com网络学院证书等。

    学院的通信技术中心主要面向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等专业,承担通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教学以及“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任务,开展通信技术类职业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开展学生二课堂以及学生科技竞赛、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

    通信技术中心现有实验实训室20间。主要实训室有:数字通信技术实训室、光通信技术实训室、程控交换技术实训室、SDH传输设备实训室、3G-TD 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室等十几个专业实训室。通信技术中心现已开设的实训项目有:光通信传输设备调试与维护实训、程控交换机调试与维护实训、手机维修实训、通信工程概预算实训、3G移动设备开通维护实训、网络设备调试实训等。同时可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培训。目前该中心具有职业技能鉴定资格的项目有:光纤、数字通信设备调试员(中级),程控交换机调试员(中级),网络设备调试员(中级),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员(中级)。  

    这些技术中心作为实训课堂、高端专业,培养出来的信息技术人才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在诸多资源之中师资队伍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资源。在十几年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学院通过采取培养、提高、引进,以及中外合作培训、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措施,逐步打造起一支理念更新、视野开阔、教学基本功扎实、双师素质较好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专任教师42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59名,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17名,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359名。

    学院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全面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学院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共有北京市级名师9人、专业带头人21人、骨干教师54人。

    学院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推进整体队伍的双师结构。学院通过聘请教学系“联席系主任”、开展创新活动与合作项目的方式来增加凝聚力,目前有网络技术专业、数字办公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等4个北京市级专业创新团队;有电子信息技术、现代信息管理与服务、营销管理专业等3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五、开展招生工作改革,提供优质就业服务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也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单一招生模式,走上了多渠道、多形式招生的改革之路。学院办学定位清晰、专业特色鲜明,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因此,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2006年学院率先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全国高职学院范围内也走在了招生改革的前列。

    在自主招生实施过程中,学院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突破传统的“数语外”一卷定终身高考模式,使入学考试成为发现学生发展潜能的过程。几年来,学院坚持积极探索,根据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摆脱传统的高考模式,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察,建立并完善“知识+技能+学校表现”的入学考核体系,一直坚持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选拔,逐步探索多样化的生源选拔评价机制。招生工作改革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认可,认为学院在高考形式改革试点工作中带了个好头,树立了一面旗帜。

    目前,学院根据北京地区的教育需求,开展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统考统招、五年制招生、有条件注册入学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招生,为落实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要求,在逐年提高的基础上,2014年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的比例达到30%。

    放眼未来:推动国际合作办学 提升自身特色内涵

    “十一五”期间,学院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06、2009年连续两次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地区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评为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2012年学院“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特色工作项目,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学院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就业工作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学院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不断完善就业状况与专业建设、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相联系的“招生-就业-教学”互动反馈机制。学院借助组织生产的逻辑关系,总结凝练出“就业畅、招生旺、教育教学有保障”的特色就业工作理念,将“招生、教学、就业”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除了对内积极招生,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现已有近十年合作办学的历史。先后与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丹麦、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

    从1997年起学院开展英国BTEC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2000年至2005年,学院与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CPIT)合作,开展专科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2006年至2010年,学院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TAFE学院(NMIT)合作开展国际高等职业教育项目;2010年,学院与德国德里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开展的中德IHK国际教育项目正式招生。2012年9月,学院迎来首批22名学历教育留学生,他们来自独联体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马来西亚。学院自2013年开始招收语言留学生,截至2014年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近200名留学生学习汉语,校园里外国留学生的身影随处可见。2014年5月学院与埃及MEK慈善基金会留学生教育合作项目签约,当年9月25名埃及优秀高中毕业生来学院机电工程系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学习期限为4年,第一年学习汉语,之后三年学习专业课程,四年课程结束,学生将获得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2006年开始,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开展互建海外研习基地的合作项目,已经有22批共计约880多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学生来学院开展项目研习和交流,学院也已派出5个批次,共计120多名学生赴新加坡、台湾研习交流。 2008年,学院被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对外参观单位。2011年6月,在学院的北信数字传媒中心成功举办了北京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研讨会。

    国际交流合作与办学,让学校面向未来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窗户内外都是风景,都有收获,都充满希望。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集体表示,在过去的10年里学院开展了北京示范校建设、国家骨干校建设,将学院的教育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今后学院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一个阶段,学院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学院发展规划,继续带领学院干部职工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努力将学院建设成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同时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示学院未来的规划和蓝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在北京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建设的基础上,各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基础能力、教学成果、专业品牌、学生就业水平和社会满意度都达到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强化学生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起完善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效果突出,学生积极向上,思想品德优秀,职业素养良好,涌现一批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在社会上具有知名度的优秀毕业生。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和优秀人才建设,人才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正高级人才比例增加一倍以上,具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整体素质处于高职学院的前列,管理队伍年富力强、能力素质高。

    ——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建设高水平数字校园,形成高水平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的信息化环境,干部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普遍较强,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管理和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发展,优质课程向社会的辐射增强。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留学生规模占在校生比例达到10%,毕业生国际就业有所突破,建立多个语言教学中心,采用新体制建立一支国际化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处于全国职业院校前列。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服务社会的水平得到行业与教育部门的好评;社会效益突出,年科技服务收入达到1000万元;培训服务社会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年培训服务收入达到500万元。

    ——改善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师办公环境舒适方便,生活服务满意度更高,教学设施先进充足。

    ——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内涵进一步深化,理念深入人心,形象朴素、品质优良;校风良好,教师学生精神面貌阳光灿烂。

    ——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教职工正常工资收入提高一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研和培训所获得收益大大提高,教职工乐业、敬业,教职工队伍努力进取、和谐快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0月13日 07 版

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