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职场中的“小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自身能力的完善、安全感的提升、资源的积累和整合能力的提高,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你渐渐摆脱掉最初的胆怯,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不希望在职场上意气用事,也不讳言成长过程中的叛逆。职场新人阶段那种“我是来学习的”“薪水多少没关系,积累到经验就好”的态度,逐渐会变成“我是有价值的”“我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
说“不”,意味着一种主动的选择,意味着你有能力看清什么才是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并且有资格决定自己该怎么做。把握好拒绝这个度,也会让周围的人对你更尊重。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从说“是”开始的,因为一开始的拒绝总会被认为是不知深浅,后果也往往是更大的损失:失去信任,不被欣赏,不被认同。但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一定是在无数次的拒绝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因为只有不被琐事淹没,才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擅长且必要的事情上。
有些拒绝总是很难说出口
先来讲个故事吧。
两年前,我的表哥L从央企辞职,和几个人合伙开了家公司,承包一些工程项目。
第一年公司效益不错,而且上班时间自由,收入也比从前多了不少。但谁知道第二年赶上整个行业的效益下滑,小公司抗风险的能力更是有限,年底大家坐在一起数了数,每人分到5万块钱回家过年。这是一整年的全部收入,算起来和公司里雇的小助理收入水平相当,人家每月4000元固定工资,按时上下班,根本不用承担什么业绩压力。
那天L当着我的面算了笔账:家里的日常开销、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缴纳各种社会保险,七七八八算下来,每年全家最基本的开销大约要8万块钱,以他去年这种收入水平,无异于坐吃山空。
我建议他另谋出路。小公司管理不规范,几个项目的账混成一锅粥,资金紧张的时候,追债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在我看来,一时收入低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关键是,这样的公司让人看不到希望,倒不如趁着年轻,找一家正规单位去做项目经理更为现实。
我讲的这些,L觉得都有道理,但只要说到辞职,他就一万个为难。
公司老大对他有知遇之恩,当年最窘迫的时候,是老大伸手帮了他。因此在L看来,这种时候提出离开公司,就是忘恩负义。他更愿意看到的情形是,某一天公司宣布散伙,大家各奔东西——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他的心理压力要小很多。
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我的同学H身上。
刚毕业那会儿,H是一家事业单位的小职员,工资不高,前途也很渺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曾经的合作伙伴看中,推荐到某大型央企的核心部门工作,从此事业站上了新平台。本来事情可以到此为止的,但“伯乐”显然没打算放掉这匹“千里马”:他的讲话稿、他的在职博士论文、他要交上去的报告、他打算结集成册的文章……所有这些,都一股脑儿交给H同学去做,尽管他们根本不在一个单位。
聚会那天,H同学苦哈哈地抱怨,每天公司里都有一堆事,收工之后还要跑到“伯乐”那里去加班,几乎成了他的私人助理,而且是免费的。
“没办法拒绝,我能有现在的一切,都是因为当初他的赏识。”H同学说,“我不能过河拆桥。”
拒绝意味着什么
几乎所有的职场生存指南都会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学会说“是”是一个人在办公室里立足的基础。尤其对新人来说,服从和妥协远比质疑和拒绝更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融入一个团队,为日后进一步展示能力赢得机会。
但好好先生不可能一直做下去。有些时候,我们会对现状不满意,或者对别人提出来的某个要求产生本能的反感,即便表面上伪装得再好,不满和反感也会通过情绪上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
这种时候,是该果断拒绝,还是违背自己的心意勉强撑下去?或者换个角度,以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来看,从说“是”到说“不”,我们究竟要经历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总会做一些事情来让父母高兴:一方面是爱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生存的本能。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获得食物从而活下去的依靠,因此这种潜意识里的迎合和讨好,其实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职场上。刚刚走进办公室的年轻人就像一个柔弱的孩子,没有积累、没有经验、没有人脉,总结成一句话,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的能力。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从环境中获得安全感,让周围的同事、上司、合作伙伴认识你,了解你,信任你。因此,你必须放弃一部分利益来完成这个融入的过程,让自己生存下来。
这个时候说“不”,直接威胁到的是你的生存环境。
但职场中的“小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自身能力的完善、安全感的提升、资源的积累和整合能力的提高,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你渐渐摆脱掉最初的胆怯,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成长过程中的叛逆体现在职场上,就是我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职场新人阶段那种“我是来学习的”“薪水多少没关系,积累到经验就好”的态度,逐渐会变成“我是有价值的”“我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
这个时候说“不”,意味着一种主动的选择,意味着你有能力看清什么才是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并且有资格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上个月朋友在健身房里遇到一件事。因为一点小疏忽,保洁阿姨被主管在众目睽睽之下痛斥。阿姨也没过多辩解什么,只是把工装一脱,说了句“我不干了”,扬长而去。愣在那里的主管只好自己拿起扫把,卷上裤管清理起更衣室来。以现在劳动力市场的行情,保洁阿姨很可能第二天就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环境更好的工作。
说这件事并不是鼓励人人都在职场上意气用事,而是说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适当地说“不”,其实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会让周围的人对你更尊重。
从服从到拒绝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个转变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我意识到,对L表哥和H同学来说,或许他们还没有从“小孩子”的状态彻底走出来,他们的自我还没有强大到从心理上摆脱对权威关系的依赖。
但毕竟,职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地方,拒绝和被拒绝总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该如何有效地拒绝
落实到具体行为上,怎么判断一件事该接受还是该拒绝呢?
这种时候需要认真考虑三个问题:我是否有能力接受(完成)这件事?如果接受了,我是否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不愉快?如果拒绝了,我是否能承担相应的后果?
如果在想清楚这三个问题之后,你内心的声音依然是说“不”,那么就果断拒绝好了。不必过分担心你的拒绝会让对方感到失望,因为没有什么要求是天经地义必须由你来完成的。当你放下那些对自己不合理的期待,事情就简化成“该如何有效地拒绝”。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台湾综艺节目,邀请了七八位外国人来谈自己遇到的奇怪的事。其中一个美国小伙子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刚到台湾的时候,总是无法理解周围人的“拒绝”——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说“我很忙”“我一会儿有个会”“下次再说”,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说“不”。这种委婉的借口,当时他是无法理解的,“我真的以为他们是没空,就一个劲儿追问‘那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搞得大家都很尴尬”。
找借口是生活中常用的拒绝方式,尤其是在东方人的习惯里,把拒绝的原因归结为外在因素,既不伤面子,又解决了问题。但在职场这个讲求效率和确定性的地方,这个“心照不宣”的方法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奏效。当你对一个任务没有明确表态而只是一味强调困难的时候,真的会有人像那个美国小伙子一样,把精力转移到如何帮你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因此,拒绝的第一步不是找借口,而是坚定地说“不”。
接下来,为了缓和气氛,之前准备好的那些借口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会让你的拒绝看起来没有那么生硬。需要提醒的是,一个理由就足够了,罗列太多且不相干的借口会显得你心里发虚,而且可信度不高。
拒绝的第三步是适当的建议。你可以推荐替代人选,可以就解决方案发表简要的看法,可以给予一些鼓励,或者表示在其他方面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这种建议和表态一方面有利于问题以一种最周全的方式得以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对被拒绝者情绪的有效安抚。
总之,在职场上说“不”是需要资格的,不必强求,也不必畏惧,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需要记住的一点就是,即便态度再怎么决绝,语气也不能过于生硬。毕竟,山高水长,谁知道哪一天你会不会也有事要拜托别人呢。
方奕晗